讲述无神论——重启科学文艺(55)
虽然在大部分作品里没有明确体现,但无神论一向是科学文艺的底色。在那些专门批判封建迷信的作品里面,无神论是它们的主题。
各国古代都有自觉的无神论者,中国南北朝时的范缜就是典型。他专门创作《神灭论》,对抗当时思想界“儒释合流,共倡鬼神”的局面。不过,他的作品还不可能有科学依据,多用文学比喻,是早期的哲学无神论。
新中国建立后,大批国民还是文盲,封建迷信有深厚的土壤。很长时期,有关部门都制作过专门宣传无神论的文艺作品。电影《一贯害人道》 就是代表,它拍摄于1952年,目的是配合当时取缔一贯道的运动。
影片虽然不乏政治话语,然而也能从中看到新兴宗教作为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正如片中文工团领导所说的台词:这首先是个社会问题。《一贯害人道》的可贵之处在于用影像手段高度复原其教义、教规、戒律、组织形式和迷信手法,再从事实上予以揭穿。
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不怕鬼的故事》,系统提炼出中国历史上的无神论文献,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出去。此书有文字版和连环画版,总发行量巨大,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代青少年,成为中国无神论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当代西方,宣传无神论的运动没有政府背景,而是科学家个体主动承担的社会义务。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不仅创作科幻小说,也创作过批判美国社会迷信现象的作品,名叫《魔鬼出没的世界》。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则写出《上帝的错觉》,批判美国小布什政府的宗教复古倾向。
还有火药味不那么浓厚,但更有文化色彩的著作。日本学者竹下节子在《无神论》一书中,系统梳理这种思想在过去两千多年间的发展演变。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则在《写给无神论者》当中,呼吁无神论者主动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不光要写文章,还要兴建无神论者的聚会场所,塑造反映科学无神论精神的装置艺术品。
从文体上讲,这些著作都是科学散文,也是科学文艺的组成部分。它们已经从传统的哲学无神论那里升华,把立论基础建立在当代科学上。它们反映了在西方社会里面,一大批科技精英正在告别基督教传统,树立自己的新文化。
在影视方面,《生活大爆炸》的主人公谢尔顿就以无神论者为人设元素,而他的母亲则是虔诚信徒,母子二人围绕宗教进行的争吵是本剧一条重要副线。而在衍生剧《小谢尔顿》当中,这位教徒母亲如何造就出一个无神论者的儿子,有更深入的描写。
所有这些,都是无神论在科学文艺中的体现。
郑军 | ZhengJun
作家、未来学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科幻科普作家、多年来积极从事科幻学术研究、讲座活动。历年共出版科幻小说三十多部,各类科普文章四百余篇,总计千万字。并策划、主编或参与策划科幻丛书九套,参与青少年科幻科普讲座及评审不计其数。
相关精彩话题
郑军|科技也时尚——重启科学文艺(54)
郑军|远视主义——重启科学文艺(53)
郑军|科学嘉年华——重启科学文艺(52)
郑军|游戏无处不在——重启科学文艺(51)
郑军|进入剧情——重启科学文艺(50)
为元宇宙各行业真实场景落地提供专业链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