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光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今天,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PMI数据。制造业PMI为48.8%,弱于市场预期的50.8%,以及上月的49.2%,再次落入收缩区间。非制造业PMI为54.5%,弱于上月的56.4%,也保持回落态势。
过去一个月,无论是高频数据,还是月度数据,均显示疫后复苏的势头在放缓,工业生产环比下滑,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地产交易量在回落,物价下行压力也在持续上升。PMI连续3个月快速下滑,各分项出现全面回落态势,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增长动能短周期回落的判断,释放的信号清晰而明确,应值得高度重视。
各方面应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一季度会议精神,采取断然措施,前瞻、大胆行动,遏制经济下行态势,扭转通缩心态,改善社会信心。
具体数据来看:
1)制造业景气度再次回落,弱于市场预期。5月份,制造业PMI为48.8%,弱于市场预期的50.8%,也较前值回落0.4个百分点(图1)。制造业PMI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连续2个月回落至荣枯线之下,回落速度之快,值得我们重视。
5月PMI进一步下行,与高频数据给出的信号保持一致。CME预估,2023年5月挖掘机国内市场销量6500台左右,同比下降46%左右,降幅环比进一步扩大。货运流量方面,交通运输部口径今年5月1日至30日均值较上月同期环比-1.6%,G7口径全国整车货运流量1-30日均值较4月日均环比-3.3%。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周度数据同比增速出现回落,从前值的28.7%回落至本周的8.9%,降幅超季节性。
2)供需双弱,PMI生产与订单分项继续回落。生产方面,5月PMI生产分项读数49.6%,首次回落至荣枯线之下,已连续回落2个月(图3)。需求方面,PMI新订单、在手订单读数分别为48.3%和46.1%,较前值分别回落0.5和0.7个百分点,在收缩区间进一步下探。疫情放开后,前期积压的订单已经充分释放,需求与生产的回落更多体现出基本面的走弱。
新订单回落超季节性,值得警惕。一般来说,春节之后会有一个开工的小高潮,存在一定“金三银四”现象,之后数据会出现一定季节性回落。但今年5月分项读数48.3%,创2018年以来单月最低值(图4),表明需求端或存在显著下滑风险。虽然新订单波动较大,但趋势依然值得警惕。
5月的招工和用工成本情况,也侧面印证了生产端出现回落。5月份,中国企业经营情况指数中,企业招工与企业用工前瞻指数分别较上月回落3.3和 1.5个百分点(图5)。4月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高达20.4%,高于疫情阶段,表现也超季节性。随着毕业旺季的来临,青年就业压力或进一步增大。
3)出口订单继续回落,海外需求低迷,出口仍不能乐观。5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较上月回落0.4 个百分点。此前,4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8.5%,好于市场预期。 但结合PMI出口订单走势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对未来出口形势仍不能乐观。4月海外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均在荣枯线之下。特别值得重视的是,5月已披露的欧元区、英国制造业PMI继续下探,较前值分别回落1.2与0.9个百分点,表明全球增长动能在短暂企稳后,可能又进入一个探底阶段。
4)非制造业景气度走弱,建筑业PMI回落幅度尤为明显。5月份,非制造业PMI为 54.5%,较前值回落0.9个百分点,但仍在荣枯线之上。表明现对于制造业PMI的显著回落,非制造业仍具有韧性。从分项看,建筑业PMI回落显著。5月建筑业分项为58.2%,较上月回落了5.7个百分点。服务业PMI也有所放缓,5月为53.8%,较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图7)。
建筑业景气度显著回落需要引起重视。今年2月以来,建筑业景气度持续回落。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投资和销售降幅4月份出现进一步扩大。从价格指数看,南华工业品、能化指数已经从2月最高点的3910、1916点分别回落至3767、1848点(图8)。钢铁、玻璃等大宗商品价格也在持续下跌,背后都表明地产、建筑行业不景气,内需疲弱正在向中上游蔓延。
5)从企业规模看,大企业PMI出现改善,中小企业PMI有所回落。5月,大型企业PMI为 50%,较上月提升0.7个百分点,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中、小企业PMI在5月读数分别为47.6%和47.9%,较上月回落1.6和1.1个百分点(图9)。
结合过去一段时间高频数据,及5月PMI数据,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疫后复苏的势头和持续性低于预期,且近期衰减势头明显。年初以来,各方对封控放开后的经济“报复性反弹”寄予厚望,过去一年积攒的需求需要一次释放。从高频数据看,五一出行人数等的确出现明显“井喷”,超出了2019年疫情前水平,但客单价同样下滑明显,表明疫情对社会主体的冲击明显,修复需要时间。PMI、地产、挖掘机、工业等数据显示,过去数周,经济增长动能出现一定衰减信号,短期复苏势头存在中断风险。
2)警惕经济下行、通缩心态、悲观预期相互强化交织,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打破这一循环。经济下行导致家庭对收入、就业信心不足,从而抑制了消费;消费不足,又直接导致物价低迷,进一步打击企业信心和预期。我们看到,通缩心态和悲观预期,出现一定“自我强化”苗头,比如大家对人口前景的悲观,一个重要逻辑就是对于经济信心的不足。 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经济下行态势,是改善各方预期、打破通缩心态的最快速、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
3)私人部门休养生息阶段,公共部门应果断站出来弥补总需求不足。疫情对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冲击巨大,修复需要时间。 但修复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修复过程中伴随着需求收缩,如果公共部门不站出来填补,甚至也采取激进措施“去杠杆”,那么总需求就会持续下降,去杠杆将会进入一个“丑陋的”、“不可持续的”阶段,通缩风险或大幅上升。
这个阶段,正确的做法是,公共部门应该主动站出来承担风险,采取实质性宽松措施,从货币供应的供需两端发力,量、价两方面发力,稳住甚至扩大总需求,给私人部门调整赢得时间,使去杠杆和资产负债表以可持续的、有序的方式得以推进。
4)困难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周期性的,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受到疫情、海外经济低迷等影响,我国经济短期确实遇到一定困难。但从长远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会有任何改变。
更重要的是,中央对眼前困难的估计充分而客观,年初就提出把改善社会信心和预期,放到“纲举目张”的地位,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屡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 后续要做的,只是落实中央精神,加大力度,采取果断措施,前瞻性采取行动,迅速扭转下行苗头,阻断经济下行与悲观预期之间的强化,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李宗光丨“中特估”六问:来自何处,走向何方?
李宗光:内外需极致分化的背后
李宗光:五一期间,发生哪些大事?如何影响市场?
李宗光:中国不存在长期通缩基础
李宗光:火爆的外贸数据背后
李宗光:通缩挑战正在显性化
李宗光:2023年的A股,像极了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