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白人跌落神话: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来看,殖民地是如何轻视白人统治的

“战争是罪恶的”,这是全世界人民公认的,但如果严谨一点说,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获得的统一看法,而一战之前,“战争”对于欧洲列强来说,并非代表着颓废与堕落,相反“和平”才是。

在1500至1917年间,战争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而且被认为是可靠的获取物质回报的手段,是一个捍卫国家利益的正当方式。只是到了19世纪末期以后,战争才需要被证明是合法的,它的发生需要一个对于世界舆论来说是充分的理由。

一战前国际社会关于战争观念的主流看法是,

“战争是高尚的、有道德的、振奋人心的、英雄主义的、美丽的、令人激动的、神圣的、可获利的、进步的、必须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成本低的,而和平道德败坏的、颓废的、腐化堕落的、物质主义的和卑鄙的。”

除了将战争当做一件浪漫崇高的事业之外,各国都认为此次战争持续时间会一如既往的短暂。

威廉二世在开战前的动员中宣称,部队将在前归来,就反映了这种战争短暂的观念。换句话说德国决定战争是因为他们确信战斗是进攻性的和短暂的。

展开全文

他们以为会在法国的东北部,或波兰的西南部的某个地方双方将会按时间表进行一场大决战,然后欧洲就回归正常。

当然这种战争短暂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过去历史的认知,因为在过去的百年,欧洲大陆发生的战争次数屈指可数,持续时间也是非常的短暂。

“19世纪产生了欧洲文明史上一个前所未闻的现象,也就是1815一1914年间的百年和平。除了多少具有殖民性质的克里米亚战争之外,英格兰、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意大利和俄罗斯诸国之间进行的战争总共只有18个月的时间。”

这种历史认知使得参战国错误地认为接下来这场战争,也像暴风雨一样会激烈地很快结束。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准确说应该叫做“欧洲大战”)就在这样“愉快”氛围中开始了。

这本来是一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开战之前,双方都认为这是一场很快就结束的“君子较量”,然而,这场较量却持续了四年,而战争的残酷性更是超出了各国人民的预料。

四年来,人们被系统性地训练使用武力,四年来,仇恨和大屠杀被作为人类至高的美德,四年来,人们面对着受伤和死亡,并且他们漠然与他人的受伤和死亡残酷性的影响,对所有参战国来说是共同的经历,并给他们都留永生难忘伤痛。

第一次大战死亡人数超过1500万,仅索姆河一役就有150万人伤亡。一战中使用的令人可怕的战壕、铁丝网、机关炮和大炮,让整整一代的欧洲青年躺在地下。就像罗兰德·斯特豪姆伯格认为的那样,

“浪漫的幻觉在壕沟战和大屠杀中消失了,……这个战争永远摧毁了战争的英雄主义观念。”

然而,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当然不会,对欧洲国家来说,这场“世纪大战”的残酷程度固然让他们心惊,但更让他们坐立难安的是战争造成的影响。

首先是近代以来从事扩张的主体数量上减少了。传统的俄罗斯帝国倒下了,取而代之的是反帝国主义的苏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瓦解了,留下的是诸多帝国遗产的继承者,即中欧、东欧和西亚的一些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也垮台了,其遗产被分割殆尽。

至少从帝国存在数量上看,欧洲的扩张主义势力被一战削弱了。

其次是一战的经历削弱了西方列强在亚非人民心中的威望——西方殖民大国的软实力所在,增强了之后亚非国家争取独立解放的信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基督徒们为捍卫上帝和国家而互相残杀的情景,严重损害了殖民列强的威望,亚洲人和非洲人不再把它们看成是近乎神授的统治者。

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力的参战给欧洲人的威信带来了同样的损害,当那些殖民地的人将子弹射入白人的身体时,那种“弑神”的感觉让他们觉得“神”并不可怕,他们也会死亡,所以,那些经历这场战争后返回家园的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欧洲霸主们毕恭毕敬了。

一位法国行政官员评述道,

“1914一1918年这几年中,17.5万名服役的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以前有色人种怕白人,今天这种恐惧已转为私下的轻视,过去他们对白人的力量充满恐惧,今天他们知道们自己就是力量。”

用一句比较深刻的话说就是,“不是德国战败了,而是西方,因为它丧失了白色人种的前景。”,这也意味着,白人跌下了他们在殖民地建造的神话。

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居民阶层来到前线,就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帝国主义掠夺和互相残杀的场面,使他们深深懂得,他们的外国统治者并不是什么万能的人,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这样一来,就更加促进了殖民地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

最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第一次大战使得“欧洲的灯火全灭了”。一战摧毁了三个依靠殖民扩张和军事征服的方式建立的三个帝国。俄国带着创伤退出了帝国主义阵营,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全部海外领地,经济和军备上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解体。

而看起来完整的英法两国赢得的却是一个“皮洛士”式的胜利。英国在战时为了支付债务卖掉了在海外的全部资产,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

法国损失最为严重,其本土作为一战的主战场之一,基础设施损毁殆尽,东部工业区被夷为平地,伤亡人数超过300万,遭受了惨重的物质和人员伤亡。

宗主国自身实力的衰落意味着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控制力的减弱,旧的殖民大国不可能再按旧的统治方式继续下去了。

可见,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而对于战争的破坏力前,各国都表现出了畏惧,乃至谴责和废弃的态度。1928年8月27日,由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和比利时等个国家签署的《白里安一凯洛格公约》,全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的一般条约》,又名《巴黎非战公约》。

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把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至1933年,共,63个国家批准和加入,具有相当普遍性。

尽管它存在诸多缺陷,但是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表现出人们对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观念的抛弃。

总结

如果说一战前,欧洲的青年对于战争是抱有崇拜、浪漫色彩的,那么经过这场战争,所有人都开始厌恶、反对战争,整整一代欧洲青年的牺牲,让这片大地的人民陷入了无尽的伤痛,而这种厌战情绪一直影响到之后几十年。

厌战、畏惧战争使得战后美国施行“孤立主义”,英法等国对德国蠢蠢欲动放任自流,甚至有了“绥靖政策”,只求不再发生战争,俄国只顾自己利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由此,导致德国在二战初期,战事如此顺利。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认识到战争制度的邪恶和不正当性。使人们改变了对战争的传统的态度,人们第一次普遍认识到有意发动战争不再可能被证明是合理的,这场战争标志着五千年来战争作为人类一个支配制度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