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一):希腊化文明对中亚的影响

中亚,是位于里海到帕米尔高原(我国古称葱岭)之间、南亚次大陆以北的一片广袤的土地;

这片土地较为贫瘠,易受游牧民族侵扰,但却同时是位于中国同西亚欧洲交通战略要道之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希腊化文化影响中亚,是从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亚开始,前4世纪末,包括今日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都处于希腊人统治的版图之内。

希腊化文明全盛时期,其文明直接影响范围几乎到达今天我国新疆的边界,并建立了大批希腊化城市,例如阿富汗的坎大哈(阿拉霍西亚的亚历山大城)、阿姆河畔的亚历山大城、塔吉克斯坦的最远亚历山大城等等,以安置跟随亚历山大打江山的受伤的希腊将士。

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在亚历山大死后归塞琉古统治,在段时间里,不少希腊裔人口涌入了这个新兴的城市,带来先进的科技、艺术、建筑,让当地的工农商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公元前180年左右

公元前255-246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一世中央政府无暇东顾脱离塞琉古帝国宣布独立,成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立国君主。

根据罗马史学家查士丁,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经济发达的国度,有千城之国的美誉。

在希腊人统治之下,中亚地区创造出令人艳羡的繁荣。

展开全文

阿姆河畔的亚历山大城遗址照片:中亚希腊化世界其中一座重要的大城

公元前247年,塞琉古驻帕提亚总督安德拉戈拉斯,趁塞琉古中央政府同托勒密王国大战宣布独立,但大约10年后的前238年,安德拉戈拉斯被帕提亚阿尔沙克一世打败,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同位于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化文明中心曾经一度联系隔断。

公元前230年,粟特总督欧西德莫斯一世推翻左狄奥多特一世,建立欧西德莫斯王朝,并将其国家的影响力扩展至最远的亚历山大城以东。

公元前210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派兵巴克特里亚,并在前209年的阿利乌河战役中击败欧西德莫斯一世,然而巴克特里亚却在其首都薄知城的攻城战中成功抵御安条克三世既军队,结果巴克特里亚王国保住左其主权独立的地位,并开始同希腊化世界的其余国家分道扬镳。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在其独立发展过程中,逐渐同更近的印度甚至中国接触,并将深远影响这两个同样古老的文明。

出土的希腊科林斯式柱头 ,公元前2 世纪

关于中亚希腊化世界的描述,我们除了从希腊化同罗马史学家的记载中得知详情之外,由于中亚同中原文明的接触,也都为我们留下了中国角度关于中亚希腊化文明的第一手记载。

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中亚,亲访大宛、大夏等中亚受希腊化文明影响的国家,这次是中原同西方城市文明第一次已知的直接接触,并留下了关于大宛大夏风土人情,以及前者盛产良马的记载。

根据《史记》,大夏位于大宛以南,拥有人口约100多万,兵力较弱向大月氏称臣,并且善于经商买卖;而位于希腊化世界边陲的大宛位于帕米尔高原以西,人口仅有30余万、兵力6万人(现代史学者相信6万兵力应该有所夸大,因为如果我们信纳30万总人口的记载,大宛是没有可能动员超过总人口1/5的军队的)。

根据汉朝史料记载,大夏同大宛都无疑是城市文明,大宛首都贵山城有内外两重城墙包围。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由于急求良马对抗匈奴,曾经遣使及带同礼物到大宛要求对方献出汗血马。

大宛国王以国家利益为由拒绝,西汉使者向对方发怒,破坏黄金制造的礼物扬长而去,结果被大宛国王派人刺杀。

汉武帝得知后大怒,于公元前104年派兵远征大宛,史上被称为「汗血马之战」。

汉武帝之怒

当时西汉人口在3600万以上,而大宛则是人口仅为30万左右的小国,并处于希腊化世界的边缘。

虽然西汉拥有人口同军力上的绝对优势,战争开局时汉军仍无法迅速攻陷大宛。

前103年,汉军有备而来打算直取大宛首都贵山城,即使面对汉军响数量同军力上的压倒性优势,贵山城仍然坚守了40余日,仅外城墙被攻陷而内城墙未被攻陷。然而面对毫无胜算的围攻战,大宛贵族深知敌我实力悬殊胜算渺茫,因此发动政变杀死大宛国王并向汉军投降。

然而由于我们知道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已于前125年被北方来的游牧民族大月氏灭亡,因此前104年汉武帝攻伐大宛的时候,到底大宛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而且仲保留多大程度的希腊化特征同文化?‘=

这点仍然是一个疑问。

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汉军攻大宛之战之前,希腊人早已经不再是中亚地区的统治者。

希腊化文明对印度、佛教的影响

根据印度的考古挖掘成果,希腊艺术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影响印度艺术,希腊化艺术对南亚次大陆的影响体现在建筑和宗教之上。

除此之外,希腊医学的四体液论也都传入印度,影响印度的传统医学,而印度是数学同天文学也都可以见到希腊化的影响。

阿富汗坎大哈出土不少希腊文的铭文,再一次证明希腊文化在中亚的影响力,当中最著名的一份铭文是于印度阿育王登位第10年(公元前260年)颁布的阿育王诏令,诏令与希腊文和阿兰文双语铭刻在石碑之上。

1958年阿富汗坎大哈出土的阿育王诏令,是希腊化文化影响中亚并同印度文明直接接触的铁证。

然而,希腊人对印度更直接的影响,要等到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0年的印度—希腊王国时期。

约公元前180年,曾经强盛一时的印度孔雀王朝濒临崩溃,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一世挥军入侵印度,有记载指德米特里一世响战场上从来未遭遇过失败,因此被称为「不败者」。

根据罗马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德米特里一世以及其子米南德一世的希腊远征军,除了从印度手上夺回印度河流域有大量希腊人聚居的地区之外,甚至到达,连亚历山大大帝本人都从未到过的印度东部恒河地区,深入印度的腹地,最远曾到达孔雀王朝首都帕特纳。

前113年,印度—希腊王国的使节希利奥多罗斯,造访印度中部既维迪斯哈并立一石柱碑作记念,显示希腊人已经深入印度腹地并跟印度人有过深入交流。

印度—希腊王国既统治大约持续左200年,到公元10年左右,印度—希腊王国已经完全损失所有领土。

但有历史记载,即使到了公元2世纪印度被贵霜王朝统治时期,部分位于印度境内的希腊化城市仍然存在,仍保存希腊化的建筑风格,且有希腊裔人口居住。

贵霜王朝早期也都大量使用希腊文字和语言,并对希腊宗教相当宽容。

而公元1世纪繁盛的印度—帕提亚王国硬币上仍然使用希腊语铭文。

上图:德米特里一世约前200 至185 年发行的银币,正面德米特里头戴象头以表扬他是印度的征服者,背面刻有希腊语铭文,即「巴西琉斯德米特里」。

希腊化文明对印度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希腊化时代响东地中海落幕之后,并持续了数百年的光景。

希腊化文明对印度、甚至广义东方的影响,并不止于经济的交流、军事上的征服;事实上,希腊化文明对于东方影响得最深远的领域,可见于宗教信仰史之上。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世纪的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然而在希腊化文明来到印度之前,印度的佛教徒是不会拜佛像的,因此佛祖的真实相貌已不可考。

印度—希腊王国建立之后,部分移居中亚及印度的希腊人改信佛教,而印度的征服者米南德一世据考是第一位改信佛教的希腊化国王。部分希腊人改宗之后,将佛教跟希腊多神教结合,建立一个被称为希腊化佛教的流派。

希腊人佛教徒开始借用希腊大神阳阿波罗的形象为佛陀造像,并奉海克力斯为佛陀的守护神。

公元2世纪的犍陀罗艺术浮雕中,佛陀的守护神金刚手菩萨以希腊大力神海克力斯的形象出现响佛教艺术之中。

可以这么讲,东方的佛像艺术归根究底起源于希腊化佛教,并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

关于希腊化佛像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可见于敦煌莫高窟(约公元366年左右建成)。

希腊大力神海克力斯及佛陀的浮雕,海克力斯位于佛陀右边,为对方保驾护航

希腊化佛教的影响,在希腊化时代结束后的多个世纪仍然可以在中亚随处可见。

唐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西经的过程中曾经经过巴米扬山谷,并以文字记载当地繁盛的佛学院,同宏伟壮观的巴米扬大佛。

公元6世纪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中亚希腊化佛教艺术的代表作,2001年2月26日遭当时统治阿富汗的塔利班炸毁

当然,或许各位读者都会有一个疑问,到底印度—希腊王国有多希腊化?

因为当时希腊人已经大幅采用东方文化甚至改信东方宗教,印度—希腊王国的希腊成份可能都存在疑问。

历史学界对此并无一致的结论,但我们知道在印度的希腊化城市仍然以希腊传统的棋盘式街道建设,并有大量希腊风格的建筑耸立其中。

城市不少精英仍然保留住希腊血统,并会读写希腊文。

虽然部分定居在印度的希腊人最终改信了佛教同印度教,但小岩认为这并不等于他们已经不是希腊人,或者已经放弃希腊人的身份认同。

事实上,由于印度宗教都是属于多神教,因此并不会排斥对其他神明的崇拜,希腊化佛教徒仍然有大可能会拜希腊人的神明,并将后者同佛教的神明一同供奉。

再说,即使是公元4世纪后,罗马帝国境内东地中海及希腊本土的希腊人大批放弃多神教,改信一神论基督教,并奉三位一体的耶和华、耶稣、圣灵为唯一的真神,彻底放弃古老的宙斯、阿波罗同雅典娜,但历史学界并没有因此而将他们视作不正统的希腊人,反而将之视为希腊历史的一个重要过渡同转捩点。

既然是这样的,我们又为什么要坚持说改信了佛教的中亚、印度希腊人不属于正统的希腊人呢?

上图:印度孔雀王朝首都帕特纳出土的希腊化样式石质柱头,用于王宫建筑中,制造时间约为公元前3世纪,明确证明了希腊化文化传入并影响印度的建筑艺术。

伊斯兰教势力对中亚的征服:希腊化佛教的终结

从公元1世纪初印度—希腊王国终结之后,希腊化佛教的影响力响中亚印度一直持续了好多个世纪,直到公元7至8世纪,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征服中亚同印度河流域之前,中亚佛教仍然繁盛并深深影响更远的东方,包括当时的大唐帝国。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战胜中亚诸国及唐朝远征军,之后在中亚进行针对异教(主要系佛教)惨无人道的宗教灭绝、对佛教徒的屠杀同强制伊斯兰化,佛教自此在中亚同印度河流域近乎消声匿迹。

直到今日,阿拉伯征服的影响力仍然相当显而易见:中亚一带,至今仍然是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