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美国逆流而动破坏关键矿产供应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期,围绕镍、钴、锂、锌、锡等关键矿产,美国动作频频:寻求与资源“富矿”合作、拉拢“矿产伙伴”组建小圈、构建“去中国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美国试图搭建基于意识形态的关键矿产全球供应链格局,实现自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然而,美方逆潮流而动,强行拉拢“小圈子”、建立“买方集团”,不仅扭曲了美国自身和全球关键矿物供应链的供求关系,还可能进一步推高全球市场上关键矿产的价格。最终,不仅美国自身得不偿失,全球供应链安全也将遭到破坏。

  “试图搭建一个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球供应链格局”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正急于与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达成一系列协议,以扩大美国关键矿产获取来源,实现关键矿产供应链“去风险”。这些协议所涉关键矿产包括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制造的锂、镍、钴、锰和石墨,用于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电机永磁体的稀土元素以及电力网络所需的铜和铝等。

  美国还在紧锣密鼓打造“矿产俱乐部”。据德国《商报》报道,4月,美国与欧盟达成一项协议,旨在围绕G7国家建立一个矿产金属供应链网络。据路透社报道,3月,美国和日本就锂、钴和镍等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所需的关键矿产达成贸易协议。彭博社报道称,2月,美国还寻求与欧盟和G7盟友建立一个“关键矿产买方集团”,确保“可靠地获取关键矿产”。去年6月,美国国务院提出推进“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试图拉拢盟友保障关键矿产供应链并加强本土加工能力。

  美国在国内也忙着开矿建厂。4月4日,美国能源部宣布从《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中拨款1600万美元,支持北达科他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从矿山废料中回收和提炼稀土元素等关键矿物。在15个月内,美国能源部将对这些研究进行审查,并依据相关成果建设关键矿物提炼工厂。2022年9月,《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曾拨款1.56亿美元支持建造美国首个此类工厂。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说出了美国这些举动的背后考量:美国目前只生产全球4%的锂、13%的钴、0%镍和0%石墨,而“全球80%以上的关键矿物由中国加工”。因此,为增强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安全性”,美国必须增强国内生产能力并加强与伙伴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关键矿产问题已成为美国全球经济战略的组成部分。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国防生产法案》把提高关键矿物的国内产能纳入计划。此后,特朗普曾签署行政命令,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并宣布矿产资源进入“国家紧急状态”。2021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不久发起“百日供应链评估报告”,对半导体、药品、关键矿产、高容量电池4个领域的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进一步把关键矿产供应链问题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位置。近期,美国政府开始“落子”:投资发展国内生产,同时通过联盟形成排他性集团。

  美国四处“找矿”,既出于自身产业发展需求,也出于所谓对华战略竞争的需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龚婷对本报记者表示,关键矿产不仅是国防工业的基础,也是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料来源。美国越来越认为,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对确保美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作为全球关键矿产主要消费国之一,美国的多种关键矿产依赖进口,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这让美国感到了“风险”。因此,近年来,美国不断开展“关键矿产外交”,推进与盟友间的政策协调和产业合作,试图搭建一个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球供应链格局。

  不“划算”的方案画了一张“大饼”

  美国的“矿产安全行动”能否奏效?不少分析对此表示怀疑。矿产储量及产能问题是一大限制因素。

  “尽管美国强调与盟友加强伙伴关系并与一些G7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但这些富裕国家都缺矿产资源。和美国一样,这些国家对关键矿物的需求都远大于供应。”《纽约时报》报道称。欧洲议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的矿产对外依存度很高:约98%的硼酸盐来自土耳其,93%的镁来自中国,85%的铌来自巴西。另据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复杂性观察”国际贸易数据网站的信息,日本的矿产也高度依赖进口,其中,稀土对外依存度近100%,钴超过80%,锂超过95%。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近日发文称,鉴于不同国家在关键矿产方面的资源禀赋不同,美国及盟友可加强“友岸外包”。但考虑到这些国家在关键矿产方面的产能都较为有限,要实现2030年清洁能源目标,有必要对采矿业进行大力度的扩建。短期内,这些国家根本不可能将中国排除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之外。

  美国要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格局中“另起炉灶”,“缺钱”是另一大难题。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文称,去年,美国国会批准了预算10亿美元的国防储备计划,用于增加战略性关键矿产储备。然而,2023财年用于增加矿产库存的拨款实际只有9350万美元。

  “在部分关键矿产的生产、冶炼、加工等领域,中国已形成了技术和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美国要想加入这些领域并且实现盈利,难度较高。如果没有大量政府投资,很难把中国的产能封锁在供应链‘小圈子’之外。而美国和不少盟友当前都面临债务高企、利率上升的难题,政府财政支出本就捉襟见肘,很难拿出大量资源改造整个供应链。”赵海说,“与此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寻求新的矿源也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然而,美国自去年提出筹集6000亿美元组建‘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以来,至今没能拿出任何真金白银。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行动。”

  与此同时,美国高调进军关键矿产开发,还可能与自身的清洁能源转型目标“撞车”。

  “尽管全球尚有大量未加工的关键矿产,但开采它们并提炼成可利用产品的代价十分高昂,不仅技术上有挑战,而且耗能高、污染严重。”彭博社日前报道称。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文章表示,美国国防部一直提倡增加关键矿产库存,然而,美国不仅面临数十年来阻碍美国采矿、生产和供应链行业发展的监管、法律障碍,政客、监管者和环保组织间的分歧也使五角大楼“独木难支”。

  赵海表示,发展清洁能源是美国尤其是民主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主要政策措施,而关键矿产的开发及冶炼,尤其是与稀土、锂相关的开采及冶炼是典型的污染型产业。在过去的全球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过程中,美国把大量资源消耗型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如今,美国要在国内重拾矿产开发及生产,可能造成政策自相矛盾。如何平衡工业污染和能源转型目标,也是美国面临的一项巨大考验。

  “此外,美国还面临着盟国间的协调问题。只要‘小圈子’内有一两个国家不愿意与中国‘脱钩’,美国所谓的供应链联盟谋划就会落空。而且这将给共和党人以口实,因此,从国内政治角度来看,美国的方案也不‘划算’。”赵海说,“总体而言,围绕关键矿产,美国画了一张‘大饼’,很难实现其目标。”

  引发“资源民族主义”浪潮

  《纽约时报》称,美国的矿产保护行为正在引发一波“资源民族主义”浪潮。欧盟成员和加拿大等国政府各自出台了补贴计划,推进本国新矿山和电池工厂建设。印度尼西亚、智利、玻利维亚等矿产资源国也加强了本国矿产保护,给美国的计划增添更多困难。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关键矿物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报告表示,全球关键矿产分布高度不均,各国普遍存在矿产供应与产业发展需求错配的现象,任何国家要实现关键矿产“自给自足”都十分困难,加强国际合作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龚婷表示,美国围绕关键矿物的举动,是美国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发酵的表现。近年来,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生物制造等多个领域,美国政府都试图无视全球产业分工,基于地缘战略需求和同盟关系,试图打造基于价值观的供应链体系。美国国会也不断围绕这些领域的供应链“重塑”和“去中国化”提出诸多法案,试图把相关举动进一步制度化和框架化。这些做法不仅违反经济规律,造成效率损失,也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势背道而驰。美国更趋“内顾”、本土主义、保护主义,将持续损害开放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阻碍全球经济复苏和进一步增长。

  专家表示,扰乱全球产业链,美国自己也得不偿失。“美方逆潮流而动,强行拉起‘小圈子’、建立‘买方集团’,不仅扭曲了美国自身和全球关键矿物供应链的供求关系,还可能进一步推高获取关键矿产的成本,且成本最终要由买方承担,这也将给美国自身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挑战。”龚婷说。

  “美国近年来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即通过‘美式产业政策’强行改变市场和全球化竞争形成的全球供应链网络。这种政府强行干预的后果必然是效率下降及供应链稳定性降低。美国自己也要承担更高的成本、更低的效率和更复杂的盟友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所谓‘去风险’和‘安全性’,实际上导致人人自危,引发各方竖起‘高墙’,最终损害全球供应链安全。”赵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