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学霸和大师也谈钱学森的问题

2005年,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深有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温家宝感慨万分:“建国前兵荒战乱反而大师辈出,而现在为何培养不出像钱老、季羡林这样的拔尖人才?”

这就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

对于这一历史之问,很有一些知识分子嗤之以鼻。他们的说法是,民国初年由于知识的普及率很低,所以稍微掌握上点知识就可以称其为“大师”。

更有一些年轻人拿下“司法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两个证书以后,竟然公然自称自己是“大师”。

何其轻狂?

我们首先要整理一下概念,弄清楚什么是学霸,什么是大师。

学霸,指擅长学习,考试中分数极高的学生;大师,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

由此可以看出,考下两张证书就自称自己是“大师”的人何其狂妄,何其无知!

学霸不但在学术上不如大师,做人方面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网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薛某不但猥亵女学生,还对其长期进行性骚扰。

日本早稻田大学由于中国籍留学生晏某的博士论文多处盗用他人研究成果,决定取消原授予博士学位。丢脸,都丢到了国外。

圣洁的大学校园,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展开全文

首先是“学霸第一”主义。

国人往往喜欢有意无意地混淆概念。正因为国混淆了“学霸“和“大师“的概念,才有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学霸第一”主义。

学好数理化,就能走遍天下?

想得美!

我敢说,这世上所有的学霸吃的都是青春饭。一旦他到了老去的那一天,“乱拳打死老师傅”,等待他的只有世态炎凉和凄风苦雨。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但是,“学霸第一”主义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学生们一个一个都像极了学术游击队员——一切向钱看齐一切向证书看齐,只要有足够的诱惑,立刻掉转船头。

至于学术研究和国家大事,早让他扔到脑后去了。

在这种风气和土壤下,还能指望产生大师?

想得真美。

第二,迷失了方向。

我们很多年轻人早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

本来,传统文化是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的。问题是传统文化不是早让有些人给扔到爪哇国去了吗?

共产主义理想也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的。问题是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总应该相信吧?

对不起,他还是半信半疑。

就这样,他成了迷失方向的羔羊。失去方向的羊羔,再能学习又如何?

第三,监督的缺位。

从社会到[家庭,从学校到单位,我们对学霸实在是太宠爱了。宠爱到什么程度?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算他做错了事情,我们大多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唉,那孩子学那么好,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年轻人犯错误由帝都能原谅......”

“惯子如杀子“啊!那个前一段时间“威震东瀛”的陈世峰同学,想当年也是响当当的学霸!

“自古磨难多豪杰,从来纨绔少伟男”!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好的警察。”

我们的大学如果想要不出现这些让人说不出口的丑闻,就必须加强监督。

如果一个人能力不强,他即便做坏事坏处也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却又心术不正,那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有可能受到其害。

我绝不是在危言耸听——如果本拉登的能力不够强,请问还会发生惨绝人寰的“911事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