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黄琳 赵毅 深圳报道
日前,3000辆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广州市南沙汽车码头被装载上“卡里领袖”轮滚装船,启航前往东南亚地区。这是今年以来华南地区单品牌国产新能源汽车单次出口量最多的批次。
随着全球自主新能源汽车不断发展,国内自主品牌沿着“一带一路”铿锵奋进,提品质、拓市场。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以及国际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包括上汽名爵、长城汽车、比亚迪、哪吒汽车等国内车企瞄准东南亚市场“开疆拓土”。2022年,东南亚六大经济体的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逾5万辆,而2021年销量仅约1.6万辆。
2023年,越来越多车企透露在东南亚建厂的计划,包括长安汽车将在泰国投资98亿泰铢(约合2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比亚迪旗下子公司比亚迪电子已在越南建有电子工厂;上汽集团宣布在泰国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等。新一轮的造车“风暴”正在东南亚市场蓄势待发。
自主品牌向外走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汽车出口量为107万辆,同比增长58.1%。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比重为23.2%。而2022年一季度,上述比重为21.9%。
随着汽车新四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化”成为众多车企着眼的新趋势,尤其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汽车出口的新增长极。
当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整车出口、在海外直接设厂两大方式向外走,而对“出海”地域的选择,大多数车企的规划中均出现毗邻国内市场的东南亚市场。相对于欧洲的高消费水平市场,东南亚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现有存量仍有极大增长空间。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KPMG发布的报告,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3.8万辆增长到2030年的100万辆,而截至2022年东南亚六大经济体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约为5.1万辆,同比激增超200%。
基于此,国内诸多车企今年以来已有计划地加速进军东南亚市场。5月下旬,长安汽车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在国际化运营方面,长安汽车将成立东南亚事业部、欧洲区域总部,还将适时在美洲、非洲等地建立区域总部。
此前4月,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证实,长安汽车将在泰国投资98亿泰铢(约合2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根据规划,长安汽车将在泰国布局全球 “右舵生产基地”,计划于2024 年实现投产,首期产能10万辆,二期将增加至20万辆。
待发掘的新市场
在东南亚市场的开拓中,车企逐步倾向在当地建设工厂的“出海”模式。基于东南亚市场劳动力、厂房等成本综合优势,包括比亚迪、长安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哪吒汽车等车企均计划在东南亚地区建设工厂或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代工生产。
除上述提及的车企,上汽集团于4月底宣布在泰国建设上汽正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记者了解到,该园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将实现电动车核心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其中,园区第一阶段将于今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5月,泰国政府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合众汽车已与一家泰国汽车装配公司签署协议,将从明年开始在当地生产哪吒 V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从地域选择而言,车企更集中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三国进行出口或投资建厂。作为东南亚地区第二大经济体,泰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众多国内车企入驻。据泰国汽车协会的数据,中国品牌占泰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90%。根据规划,到2030年,泰国电动汽车产量预计将会占到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
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东南亚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相较其他区域市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时,东南亚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长也为国内车企拓展该地区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其认为,当前,国内车企出口运营能力有很大提升。同时,随着东南亚市场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电动化的渗透,东南亚市场的新车销售潜力巨大,国内汽车出口要抓住这一市场,大力推进。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多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了充足的政策支持。印尼方面,计划2023 年为每辆在印尼国内生产的电动汽车提供最高8000万印尼卢比(约合5130美元)的补贴,为每辆混合动力汽车提供约4000万印尼卢比(约合2565美元)的补贴,旨在到2030年将当地电动汽车的销量提高三倍,同时引入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当地投资,以实现建立本土供应链的愿景。
除了当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东南亚地区多国对进口新能源汽车同样发布多重利好政策。马来西亚方面计划在2023年12月31日前,免除100%电动汽车进口税和消费税,电动汽车整车进口(CBU)免道路税;对于组装进口电动汽车(CKD),也在2025年12月31日前免征 100%的销售税。泰国政府则针对电动汽车免除进口税,2022年至2023年进口的新能源汽车最高可享受进口税六折,同时,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进口可享受免收进口税的优惠政策。
新能源产业链配套“出海”
在新能源自主品牌“出海”的带动下,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也走上了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的路线。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镍矿总产量为270万吨,其中印尼和菲律宾产量分别占全球镍矿产量37%和14%,合计占比超50%。因此,富有镍资源的东南亚地区吸引着众多动力电池企业前往开拓。
近期,据外媒报道称,泰国政府正与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制造商就在泰国建设生产设施进行谈判,并以此期望更多动力电池制造厂在泰国投资建厂。对此,宁德时代暂未有回应。此前,宁德时代曾宣布与泰国国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在东盟地区就电池相关业务开展合作。
除了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企业格林美子公司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与CAHAYA JAYA INVESTMENTPTE.LTD等公司共同签署了《关于建设印尼红土镍矿冶炼生产新能源用镍原料(镍中间品)(2.0万吨镍/年)项目的合资框架协议》。
该项目投资总额暂定5亿美元,由上述各方(或各方关联公司)在印尼组建的合资公司实施本项目,打造新能源用镍原料制造体系,匹配全球新能源产业对镍资源的战略需要。
与此同时,车企对海外产地产业链配套把控更为重视,在投资建厂的同时已将动力电池、电芯等关键零部件布局纳入建设体系中。4月,上汽正大新能源产业园在泰国正式动工,该产业园占地12万平方米,将聚焦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其中,一期建设电池模组及PACK生产线预计年内竣工,整体项目将于2025年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上汽集团联合泰国正大集团成立上汽正大汽车有限公司,以加快MG(名爵)品牌国际化进程为契机,启动基于泰国、面向东盟的汽车发展战略。据悉,昂华(上海)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已选择泰国东部经济走廊作为其首个海外生产基地,为MG(名爵)品牌的电动汽车生产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