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如何能够避免透析过程中内瘘穿刺针脱出,胶布固定很重要

作者:中卫护研院

维持性血液透析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方式的最主要治疗方法,其中,动静脉内瘘则是目前国内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使用等优点。而血透穿刺针比普通的输液、输血穿刺针要大两倍左右,因此,一旦透析过程中出现穿刺针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脱出,轻则丢失血液重责危及生命,因此如何能够避免透析过程中内瘘穿刺针脱出,胶布如何固定很重要成为关注重点之一。

传统固定方法

材料:

创可贴两片,1cm ×(8~10)cm 胶布若干条

固定方法:

评估患者年龄、皮肤弹性、血管弹性、内瘘震颤等情况后,消毒皮肤,穿刺者持内瘘针双针翼,以不同的进针方式成功穿刺后,第1条胶布横固定针翼,创可贴覆盖针眼,第2条及第3条胶布分别横向交叉固定于皮肤上,最后一条胶布固定在患者腕部,同法固定动脉穿刺针。将动静脉管路留出足够活动长度,用止血钳或固定夹子固定于床单上。

见图1、图2

固定效果

①传统胶布固定法固定力度差,透析过程中内瘘穿刺针脱出比例加大;

②患者透析时长较长,待患者手臂稍有左右移动则牵拉内瘘穿刺针,导致内瘘穿刺针脱出;

③如遇血液透析过程中针眼渗血,传统固定法胶布易被血液打湿,导致胶带松弛,固定力度差;

④安全性评估性差,对高危病人固定力度不够,风险可预见性高。

改良固定方法

材料:

创可贴两片,1cm ×(8~10)cm 胶布若干条

固定方法:

评估患者年龄、皮肤弹性、血管弹性、内瘘震颤等情况后,消毒皮肤,穿刺者持内瘘针双针翼,以不同的进针方式成功穿刺后,第1条胶布横固定针翼,创可贴覆盖针眼,第二条胶布中段对折绕成“U”字型固定,防针管摆动,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状。第三条胶布固定在“U”型胶布上,最后一条胶布“桥弓式”固定在患者腕部,需先固定穿刺针再固定手臂,同法固定动脉穿刺针。将动静脉管路理顺,红蓝夹子平行固定,动静脉管路留出足够活动长度,用止血钳或固定夹子固定于床单上。

见图3、图4、图5

(图3)

固定效果

①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机器正常工作,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②透析过程中,待患者手臂稍有左右移动时,首先牵拉腕部皮肤,而手腕部胶布“桥弓式”固定能够起到制动效果,而穿刺针处“U”字型固定方法,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状,防针管摆动,有效起到预防内瘘穿刺针因牵拉而脱出的效果;

③保证充足的血流量,使机器顺利工作,从而保证了患者的透析效果;

④机器报警次数减少,为患者创造了一个安静的透析环境,避免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⑤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创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非常重要。

改善前后针对固定穿刺针方式的对比图,改善前见图6、图7,改善后见图8

传统固定法,内瘘穿刺针不完全脱出,安全性能差。

改良固定法,穿刺针处“U”字型固定及手腕部“桥弓式”固定法,由于采用了稳定的 “三角”固定,纵使患者活动如何频繁,针芯也不易移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图8)

目前现状

经过改良,目前穿刺针的固定已经达到同质化操作。据调查,改变透析过程中穿刺针的固定模式,大大降低透析过程中内瘘穿刺针脱出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

肾衰患者在长期的血液透析过程中,每次的透彻时间都要维持四个小时。临床为 肾衰患者进行透析时,会遇到内瘘穿刺成功而由于固定不牢,患者移动手臂时而导致针头滑脱,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导致大量出血,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易引起护理纠纷。 穿刺针处 “U”字型固定及手腕部 “桥弓式”固定法 明显减少了针头滑脱事件的发生,保证了患者顺利进行血液透析,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既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又保护了护士的安全。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时候均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监管巡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要提高护理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性评估能力,加大对高危病人巡查力度,具有风险评估可预见性。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