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运势 > 正文

12时辰顺序表 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几点

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几点

子时:00-02点。

丑时:02-04点。

寅时:04-06点。

卯时:06-08点。

辰时:08-10点。

巳时:10-12点。

午时:12-14点。

未时:14-16点。

申时:16-18点。

酉时:18-20点。

戌时:20-22点。

亥时:22-24点。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子时(23:00一1:00),丑时(1:00一3:00),寅时(3:00-5:00),卯时(5:00一7:00),辰时(7:00一9:00),巳时(9:00一11:00),午时(11:00一13:00),未时(13:00一15:00),申时(15:00一17:00),酉时(17:00一19:00),戌时(19:00一21:00),亥时(21:00一23:00)。

时辰子时:23~凌晨1点钟;丑时:1~3点钟;寅时:3~5点钟;卯辰:5~7点钟;辰时:7~9点钟;己时:9~11点钟;午时:11~13点钟;未时:13~15点钟;申时:15~17点钟;酉时:17~19点钟;戌时:19~21点钟;亥时:21~23点钟。

8个时辰顺序

十二时辰的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可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也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等。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扩展资料: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指前夜23时~本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时辰的划分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时辰的划分为: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丑时——肝经造血时间;寅时——号脉的最好时机;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酉时——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戌时——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亥时——准备休息。

各个时辰对应的时间和俗称

1、子时23:00至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1:00至3:00:

鸡鸣,又名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3:00至5:00: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5:00至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7:00至9:00: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9:00至11:00: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11:00至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00至15:00: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15:00至17:00: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17:00至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19:00至21:00: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2、亥时21:00至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3条关于12时辰顺序的问题「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几点」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12时辰顺序表的内容请站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