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宋神宗、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从总体上讲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改革派主将章惇为维护改革成果进行斗争时,保守派内部对如何废除新法,也产生了分歧和争论首先提出不同意见的是范百禄,“司马光之始议差役”,他对司马光“曰:熙宁免役法行,百禄为咸平县(今河南通许),开封(府名,今河南开封)罢遣衙前数百人,民皆欣幸。……今第减助、免(役)钱额以宽民力可也”。
但司马光并不采纳他的意见,一意废免役法。二月初限定五日之内复行差役法,“并依熙宁元年(1068年)以前旧法(指差役法)人数…定差”。苏辙也提出不同意见,“差役复行,应议者有五:其一日旧差乡户为衙前,破败人家甚如兵火。自新法(指免役法)行,天下不复知有衙前之患”,只是“农家岁出役钱为难”。“其二,坊郭人户旧苦科配,新法令与乡户并出役钱而免科配,其法甚便,但敷钱太重”“其三,乞用见今在役人数定差,熙宁未减定前,其数实冗,不可遵用”等,都是在肯定免役法的前提下,提出改进意见。
苏轼也“极言役法可雇不可差,第不当于雇役实费之外,多取民钱,若量入为出,不至多取,则自足以利民”。其意亦与苏辙类似。保守派主将之一范纯仁提出差役法“先行于一州,候见其利害可否,渐推之一路”的意见,也遭拒绝。正如范纯仁所指出的,司马光“宁欲扰民”,也要废罢新法。多数新法都是在保守派内部意见分歧与争论中“废罢”的。同年四月,曾经向高太后告发蔡确以定策功自居的右相韩缜,竟然也受到保守派攻击而罢相,同时另一个保守派代表人物吕公著升任右相。
也许司马光觉得他和吕公著的声望,尚不足以慑服保守派中的不同政见者,遂请出早已致仕、年过八十、仁宗朝即任宰相的四朝元老文彦博,任平章军国重事,参与罢废新法的活动。这样,神宗末年担任宰执的大臣,除李清臣于次年四月才罢免外,所有宰执大臣全部更换成保守派人物。
此后,保守派加快了“废罢”新法的步骤。事实上,“熙宁变法”所推出的新法,基本上是针对当时的弊政而制定的,不仅大体上实现了宋神宗富国强兵的初衷,改变了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而且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所以尽管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从政治需要的角度打击改革派欲废除一切新法。
但是,保守派中不少人或从新法的实际成效考虑,或从政府财政及国防、治安需要出发,不同意完全废罢新法。因而“废罢”新法,大多只是废除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只是改头换面,真正被废除的很少,而且废罢过程相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