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新部署、新要求,引领指导一线教师理解好、实施好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于2022年9月启动“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依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和成都市锦江区共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探索区域推进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教研机制和培训方式。通过区域教研实践探索,促进课堂教学变革,助推教师素养提升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力借鉴。
破解区域课程标准实施难题
成都市锦江区以项目为抓手,按照实验区整体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扩展的实施思路,探索新课标在一线教育教学中落地转化的典型经验,研究培养一批能够有效实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师,破解新课标在实施中的难题。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组建核心团队。通过文本分析、线上线下调研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缕析区域、学校新课标实施现状,因地制宜确定推进方案和计划,确保研究工作科学、规范、有序。
一方面,区域层面建立四级联动机制。教研员整合专家资源,梳理区级任务清单,建构“专家—区域—学校—教师”四级联动机制。一是成立以锦江区教育局、锦江区教科院及教研种子团队为核心的三级工作专班。树立责任意识,进行思想动员,提供服务保障。二是建立学习研究共同体。以区域优质校为主力军,跨校联盟带动普通校,形成“5+2”模式,即5名种子学校教师代表+2名联盟校教师代表,选拔成为第一批种子团队,聚焦研究目标和主题,整体推进“优质联盟、跨校共研”。三是细化学期、月度任务,聚焦生成性真问题,实施全程化、跟进式教研。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教研员因时按需提供文献学习资料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并在任务完成后进行经验总结,确保教研任务和研究机制的科学化、精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学校层面坚持在实践中优化教师队伍。着力“种子教师”选拔,即教研组长为首要负责人,积极吸纳备课组长、校骨干、优秀青年教师等。同时,综合考虑种子教师的年龄搭配、思想态度、学科素养等,如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等,组织搭配好先行队伍。
其次,建立合作机制,细化实施路径。以种子学校为核心,初中分年级形成了“横向跨校”“纵向跨级”“名师引领”三种合作机制。种子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展开实验研究并定期进行阶段性汇报,全区英语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进行观摩,同步参与。
一是横向跨校机制。七年级种子团队由种子学校的5名教师和两所联盟校的4名教师构成。三校七年级组合力共研,发挥各自优势,互促共生。每所学校选出一名主力代表,分别负责单元整体说课、分课时说课和授课,有效增进校际学习,扩大辐射影响。三校试讲,多班实践,体验多样学情,汇聚多种思路,对课程实施范式研究提供更好依据。
二是纵向跨级机制。八年级种子团队由种子学校的3个年级的优秀教师构成。通过新老结合,理论加实践,不断产出新的智慧。同时,充分利用团队建构优势,基于学段衔接、学情研究,助推团队在单元整体设计与分课时设计的磨合过程中多维度理解教与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三是名师引领机制。九年级种子团队依托种子学校名师工作室,实现引领示范。工作室负责人总体规划,整体把关各项工作推进,联结校内外工作室成员共研共进。同时,发挥工作室公众号宣传辐射作用,推动新课标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再其次,促进有机融合,打造教研新生态。第一,“实验项目+区域教研”有机融合。将项目融入区域常态化教研中,平均每两周面向全区进行一次集中或分年级指导,适时根据一线需求增设教材解读、作业设计等专题培训,搭建专家与种子教师日常沟通平台,及时分享学习资源和活动资料,实时解决疑难困惑。通过专家引领,众筹智慧,提升区域教研品质。第二,“区中心组成员+区名师骨干”有机融合。通过发挥区域专业团队力量,广纳建议,形成以点带面、多重闭环的良好教研氛围,丰厚理论积淀,辐射校本研修,提高校本研修的效能。第三,“案例实践+区级比赛”有机融合。区域以单元备课为载体,按照教师团队“备课—说课—试讲—再次试讲—正式讲—总结展示”的思路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区域单元教学案例展评活动、区域课堂教学大赛和单元作业设计比赛等,以赛促研,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力新课标有效实施。
打造区域“课题教研联盟”
“课题教研联盟”是对区域内小学“全区教研—片区教研—校本教研”三管齐下的教研模式的新发展,是一种具有“共同的联盟目标、共同的联盟制度、共同的组织保障、共同的考核评价标准”的相对固定的教研组织,其目标是通过“合”区域教育大发展之势,整体提高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教研联盟”的活动方式。根据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线下定期教研和线上即时教研两种活动方式。
线下定期教研。“课题教研联盟”以定期开展的线下教研活动为支撑和保障。每学期初教研员与本期联盟负责学校商议确定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以“月”为时间段,在承办学校开展主题交流与研讨活动,由负责学校具体负责,各成员校积极参加,在共同修订的章程下按计划推进教研工作。
线上即时教研。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定期的教研并不能满足教师实际工作的需要,线上即时教研作为另一种补充教研方式,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比如,一节公开课就能驱动一个学科“课题教研联盟”活动的产生,能有效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但前期需要做到:一是搭建联盟教师群作为即时交流平台,用于日常的教研活动通知和微教研的即时开展;二是建立联盟教师线上研修平台,如利用线上平台的会议功能开展线上主题研讨。
“课题教研联盟”的活动内容。一是分享专业研读。“课题教研联盟”根据实际需要,开展阅读学习计划,并定期分享交流。如,围绕新课标开展以“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等。二是深耕课堂。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联盟的核心工作。联盟的课堂研究聚焦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如,组织成员围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研讨、说课、磨课、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研讨。三是提升关键能力。联盟组织开展提升计划,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充分激发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动能与创造力,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标准解读能力、教材解读与整合能力、课堂研究能力,以及作业命题、单元测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设计能力。
“课题教研联盟”的技术支持。区域借助信息化平台,从2023年春季开始,采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联盟开展网络研修。这样的研修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充分发挥每学期负责学校的主观能动性,由负责学校与教研员商议主题,发布任务。网络可以进行实时数据统计,而过程性资料,如学习资料等分类放入文件夹,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形成共享。
带动区域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全方位变革
在课堂教学转型探索过程中,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成为区域课程实施的重点和关注点。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互动交流式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轻松,易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收获真实的学习体验。
通过深入课堂、扎根实践,就教师个体转变而言:一是思想意识在发生转变。教师能够以新课标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持续探索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二是课标领悟力得到提升。通过开发课例跟踪学习,自然生成课例式解读,对新课标有了更加准确、深刻、透彻的理解。三是课程建构力得到发展。完成从过去普遍较为刻板的“教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到“用教材教”的逐步分层转变,在梳理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能较为合理地对单元内容进行取舍整合,进行二次加工,能积极开发基于主题内容、围绕主题意义、具有正向育人导向的补充教学资源。四是评价方式和元认知策略得到发展。课堂评价语逐渐丰富、真实,通过课前预设,课中调控,课后反思、记录、总结,尝试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多元评价手段,更好地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五是思维方式得到转变。从孤立、碎片、点状的思维方式,渐进为链接、系统、网状的思维方式。
另外,各学校在参与研讨活动之后,积极展开二次校内教研,认真完成学习反馈(见表1)。备课组长领导力、团队磨合力、凝聚度、思维高度均得以提升。
锦江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教研员与全体教师通过研读课标、通研教材、打磨课例、探索教法、撰写经验、研修总结,积极实践课改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验区英语教师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实施能力明显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效显著提高,支撑英语新课标实施的教研机制进一步健全。但是,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我们应主动融入、积极参加高质量的教学教研活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继续打造好课堂,培育优质学生。
(作者刘春、石春蓉系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莹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CSZDXM2022002)的研究成果。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9期
作者:刘春 刘莹 石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