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人踏入仕途后,都梦想得到“文正”的谥号。而对于皇帝来说,也非常看重这个规格极高的谥号,不会轻易将其追封给去世的大臣。其中,就宋朝来说,历史上只有9位大臣谥号为“文正”,你都知道吗?
一、李昉
李昉是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北宋建立后,李昉担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知衡州。宋太宗时,担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为人宽厚温和,不计旧恶,在相位时小心谨慎,没有显赫的名望。但是,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撰写诰命共三十余年,参与编写《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著有文集五十卷,如今已佚。
二、范仲淹
和李昉比起来,范仲淹显然拥有显赫的名声。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
回到朝廷后,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推行变革。但是,变法因为阻力极大,这导致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范仲淹这位文武全才的去世,让宋仁宗十分痛惜,于是他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三、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和范仲淹一样,司马光也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宋神宗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四、王旦
王旦是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景德三年(1006年),王旦担任宰相,并监修《两朝国史》。他善于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力劝宋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宋真宗信赖。晚年屡请逊位,最终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
五、王曾
王曾是北宋名相、诗人。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六、蔡卞
蔡卞是北宋晚期权臣蔡京的亲弟弟。同亲哥蔡京不同,蔡卞为人正直,是王安石的女婿兼门生,他崛起于宋神宗时期,深得王安石真传,被认为是王安石新政精神的正统继承人。在宋哲宗时期,他修成了《神宗实录》,实际促成了绍圣绍述。到了公元1117年,蔡卞病逝,享年七十岁。谥“文正”。
七、黄中庸
黄中庸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三年郡试贡元,皇祐四年(1052)举福建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名,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治平二年(1065),黄中庸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
后来,因为遭到了蔡京的排挤,黄中庸被贬为太常博士。到了公元1110年,黄中庸去世,被朝廷追赠侍中,谥号为文正。
八、郑居中
郑居中是北宋宰相,宰相王珪的女婿。郑居中进士及第,历任都官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出任和州知州、颍州知州,迁给事中、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中太一宫使兼侍读,累拜少师兼太宰。
公元1123年,郑居中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文正。宋徽宗亲表墓“政和寅亮醇儒宰臣文正郑居中之墓”。
九、蔡沈
蔡沈(1167年~1230年),南宋学者。蔡元定次子。蔡沈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绍定三年(1230年),蔡沈病逝,谥号“文正”。换而言之,在南宋时期,只有蔡沈获得了“文正”这一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