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采珠人》
剧场: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时间:2019 年5 月19 日;星期日
《百剧宴:一位资深观众的京城剧院写生》,齐一民/著,研究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
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真是个鬼才,不过鬼才只活了37 岁。
可以说,我是跟着比才“走上”欣赏歌剧之路的。那是30 多年前,大学的大教室,女指挥家郑小瑛引领我们听《卡门》之后,我又去天坛剧场现场看她指挥《卡门》。从那以后,我误以为只要是歌剧,就是《卡门》级别的,没有边角废料,都是娓娓动听之音,后来发现我错了——自从听了瓦格纳的几个破烂歌剧之后(要挨骂了!)……因此,在古典音乐广播里听说大剧院要上演《采珠人》时,我还是额头飘疑云——没听说过比才除了《卡门》还有别的剧呀?!今天我去听了,听第一耳朵,就知道——这是比才写的。
《采珠人》的音乐可以用“妖艳”二字标签,没有败笔闲笔。“败笔”不用举其他例子,听过瓦格纳就行了。“没闲笔”呢?就是在叙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在那些明明不会有什么美音预期之处几乎没怎么滞留,也不特意炫技,感觉就那么的舒服——具体不表了,显出我的不专业。我还想了一点专业人士想不到的,就是:西洋歌剧和咱们的京剧、越剧、昆曲之间的异同——都有故事吧,都唱吧,都有乐队吧,但西洋歌剧没有的,可能是咱们那些固定的曲调和规矩——比如“二黄”“西皮”。也就是说,歌剧作曲家可以任由思想旋律驰骋,——想得好、想得美的是法兰西的比才,想得不好、想得歪的,就是德意志的瓦格纳!
用作诗来比喻,西洋歌剧是现代诗,不讲究啥清规戒律,中国传统戏曲是古代诗词,写作时,受平仄曲牌的制约。
比才是鬼才,鬼才死时,才37 岁。他因《卡门》受了百般批评抑郁而死,没想到他死后,《卡门》倒变成了世界最美妙的歌剧。
《卡门》《采珠人》开头情节都是悲剧,不同的是,《卡门》将悲剧贯彻到了最后一刻——人死了;《采珠人》呢,最后一分钟男女主人公死里逃生。
中国的悲剧,有《窦娥冤》《桃花扇》。
《窦娥冤》不是歌剧,是说话的剧种,按说话剧应该比歌剧好写。反过来说,歌剧、京剧、黄梅戏——连唱带表现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上就一定比话剧难吗?我没写过,没发言权。
西洋歌剧和中国的传统戏曲相比,作曲上可能有难有易:先说容易的,西洋歌剧不受曲牌规矩限制;难的呢,是绝对不能讲话,只能够唱,所有道白都必须用曲子陪衬,这就显出作曲家的功力了。
今晚我竖着耳朵细听,我听见比才每个相当于道白的叙事,都在精美背景音乐的陪衬下完成,这才是高手,这就是比才。
这种驾驭能力,谁能和比才相比?
他这37 年,没白活。
(齐文至此)
[延伸阅读]
//2019年维姆·文德斯导演歌剧《采珠人》//
(摘自百度百科)
(一)概要
《采珠人》是由国家大剧院与柏林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该剧由维姆·文德斯执导,奥尔迦·佩列嘉琪科、郭橙橙、弗朗切斯科·德穆洛、史蒂梵·齐弗莱里等主演,于2017年6月24日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演,并于2019年5月15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以印度洋上的锡兰岛为背景,讲述了酋长祖尔迦与好友纳迪尔久别重逢,准备再续友情,而蒙面少女莱拉的出现使二人渐生嫌隙。纳迪尔没有遵守与好友的承诺,偷偷与莱拉相爱,一出围绕着友情与爱情的三角恋由此展开。
(二)剧情简介
第一幕
锡兰岛海滩上的渔夫们在跳舞、喝酒,祖尔迦建议推举一位领袖,众人提议他当酋长。祖尔迦的老友纳迪尔在林间出现。这两位老朋友近年来为争夺一位在海边神秘出现的少女莱拉而感情疏远。两位朋友久别重逢,欢叙旧情,再次成为好友。一条小船到达岸边,船上走出了一个蒙着面纱的修女,她是被派来祝福采珠人的——其实她就是莱拉。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纳迪尔却与莱拉相爱了。
第二幕
高僧努拉巴德对莱拉提出警告,希望她洁身自爱,断绝情欲,专心祈祷。莱拉表白自己过去一贯遵守誓言。她想起幼时的一件往事,她曾救过一个逃亡者的命,那人为了表示心意,送给她一条很漂亮的项链。高僧重新反复述说着,若是破坏了誓言,将会受到可怕的惩罚,到那时就只有耻辱和死亡在等待着她了,说完离去。莱拉后悔不该向纳迪尔证实对他有爱心。努拉巴德把纳迪尔和莱拉捕获后,这时祖尔迦出现,当他揭开面纱,发现居然是莱拉,由于愤怒友情之誓遭到破坏,妒火中烧,当众宣布两人的死刑。
第三幕
祖尔迦懊悔不该一气之下宣布纳迪尔死刑。正当此时,莱拉被渔夫带到祖尔迦面前,为纳迪尔求情。妒火又重新在祖尔迦身上燃烧。这时努拉巴德前来告知处刑时间已到。莱拉取出逃亡者送给她的项链交给祖尔迦,拜托他把此物转交给母亲。祖尔迦看到项链惊呆了,原来莱拉就是当年曾救过他性命的小姑娘。于是决心帮助这对情侣逃生。执刑准备就绪,这时祖尔迦告诉大家村庄起火了,众人赶忙跑去救火。祖尔迦告诉莱拉和纳迪尔,为了救他们他故意放火,拿出项链说,这是为了报答莱拉从前的救命之恩。祖尔迦让他们两人逃出险境,独自一人留下 [4] 。
(三)创作背景
导演维姆·文德斯之所以会跨界执导该剧,缘起于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的邀约,而他同时也是该版《采珠人》2017年在柏林首演时的指挥。当巴伦博伊姆向文德斯发出执导歌剧的邀请时,《采珠人》当即在文德斯的脑中涌现。文德斯认为,《采珠人》是一部容易被忽视的歌剧作品,所以比起《阿依达》等歌剧更具有挑战性,是他突破艺术创作“舒适区”的又一次尝试 。
(四)媒体评价
1、为了让观众享受到极致的审美体验,《采珠人》背后的艺术家们费尽心机。每一处构图、每一帧投影、每一行字幕甚至每一束灯光都体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工匠精神。在导演文德斯精巧的艺术构想和世界一流技术团队的“加持”下,婆娑的树影、海边的日出、繁星下的礁石、远处驶来的船只,这些丰富的意象竟然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一一显现,贯穿始终的实景仅有那片珍珠质的“沙滩”。同时,在持续推进的剧情中,纳迪尔经典的咏叹调“我仿佛身在花丛”将音乐引向高潮,莱拉低回婉转的抒情独唱“像往昔一样在暗夜里”也将主角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采珠人》这部比才早期杰作如同珍贝一般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绽放,清新、隽永,充满了令人心醉的光芒。(《北京日报》评)
2、歌剧开始时引人入胜的朦胧投影,正是文德斯以其“职业技能”,给观众喂上的定心丸,是一个讲故事的好开场。此外,不知道是不是北京这个版本中演员们的表现欲,首演时,原本不为人留意的第一幕终曲的男女高音对唱《阿妙梵天!》,格外的轻盈和神圣,算得上是文德斯影像表达之外,给到我的另一大惊喜。(《北京青年报》评)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