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4年,刘伯温对朱元璋说道:“当心南昌。”朱元璋一怔,说:“不操心,朱文正在南昌。”刘伯温紧跟着又说:“那就当心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孩子,大哥辞世后,嫂子带朱文正颠沛流离。朱元璋参军小有成就后,朱文正就和母亲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对侄子很看重,当亲儿子看待。朱文正也不负朱元璋所望,立功无数。打应天时,朱文正首当其冲,立下大功,论功行赏时,朱元璋问朱文正想要什么赏赐。朱文正明理地说:“叔父成了大业,何愁没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朱文正的回答,让朱元璋倍感欣慰。1363年,朱元璋把朱文正派去守洪都(南昌)。朱文正到洪都后,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可当陈友谅率60万大军兵临洪都城时,朱文正瞬间变脸,像换了一个人。把酒盏和怀中美人推向一边,屏气凝神,认真部署,以最快速度分兵迎战。
陈友谅一次又一次地对洪都城发动进攻,朱文正一次又一次把陈友谅打退。最终,在朱文正创造了一个奇迹,以少胜多,苦守洪都85天等到朱元璋大军到来。
陈友谅久攻不下洪都城,无奈退到鄱阳湖,准备和朱元璋决一死战。朱文正又把陈友谅的粮道断了,导致陈友谅败给了朱元璋。出乎意料的是,朱文正功劳显赫,但鄱阳湖战后,朱元璋并没有封赏。
不久后,刘伯温提醒朱元璋当心南昌,朱元璋不明所以,认为朱文正镇守南昌,无需操心。刘伯温却说让他当心朱文正。这一下子就把朱元璋给说懵了。
刘伯温让朱元璋当心镇守南昌的朱文正,其实是有依据的。鄱阳湖上虽没有朱文正的身影,可朱文正死守南昌85天,还断了陈友谅的粮道,对鄱阳湖之战的胜利有决定性作用。但战后,朱元璋并没有封赏朱文正,为此朱文正不满。
朱元璋认定朱文正是个识大体的人,打应天都没要赏赐,现如今更不会计较。再者,陈友谅之所以围攻洪都,就是要引诱朱元璋来鄱阳湖决战,攻打洪都并不是陈友谅的首要目标。
朱元璋在朱文正一事上着实大意了。陈友谅缺吃少喝,又打不过自己的时候,朱文正曾跟属下显摆过:“你们说说,这场战争谁的功勋最大呢?”他的属下们不约而同地回道:“肯定是您啊!”
朱文正听后很是心满意足,给属下继续说道:“正是我死守洪都85天,叔父才有充裕的时间去做准备,现如今我又断了陈友谅的粮道,又是大功一件。”但朱元璋还是让朱文正失望了!
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的目标就是张士诚。没有得到朱元璋重赏的朱文正,在部下怂恿下,竟然有了投奔张士诚的苗头。因此刘伯温在用心观察后,就对朱元璋特意提及要注意朱文正。朱元璋也在得到朱文正有心投靠张士诚的消息后,火速赶到南昌,把朱文正召到跟前。朱文正一路小跑仓促迎接,朱元璋一见面就问道:“你想干什么?”
还一问数次,朱文正始终闭口不言。朱文正火冒三丈,打算处死朱文正,是宅心仁厚的马皇后劝通了朱元璋,这才饶朱文正不死,把他给软禁起来,朱文正被软禁后抑郁成疾,不久病亡。
此时,朱元璋心里一惊,心想这刘伯温就是聪明,比自己看得还准。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多亏先生提醒,朱文正这小子的确有了叛逆之心。”
刘伯温却说:“大帅误会我了,我并没看出朱文正有异心,我看他整天花天酒地,是怕他喝醉误事,丢了南昌。“朱元璋一听,顿时一愣,原来是自己想多了。其实,这正是刘伯温的聪明之处,他既提醒了朱元璋,又装糊涂,免遭朱元璋的猜忌。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尤其是像朱元璋和刘伯温这样的君臣对话、君臣相斗,更是智慧的缩影,一句话说错,就会脑袋搬家,所以刘伯温的“当心南昌”、“当心洪都”,就是一种大智慧,但刘伯温最终还是被自己的聪明给害了,遭到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