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当了七年的儿皇帝。于辽会同五年(公元942年)六月死掉。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但后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派以李崧为代表,主张遵循石敬瑭的道路走下去,继续臣服于契丹,这反映了一部分毫无气节,苟安享受的地主阶级上层分子的要求。另一派以景延广为代表,主张采取强硬措施,调整与契丹的关系。把国家和皇帝分开,不再受契丹的控制。皇帝个人任随他去称孙子,而代表国家民众的政府不在校不在向契丹称臣。这反映了绝大多数人民和部分稍有民族气节的上层官僚分子不甘屈辱的愿望。
由于景延广是后晋政府里的实力派,立过大功且握有兵权。石重贵只能跟着他的强硬政策走。在契丹统治者的眼里,石晋政权只不过是一个把管汉地的儿皇帝而已,只是一个可以任意摆弄的傀儡罢了。现在石晋政权既然拒绝称臣,那破裂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从公元944年到946年,辽太宗先后三次发兵进攻后晋,都遭到了到中原士兵和人民的奋勇抵抗。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有时候军队还打进北界,形势对中原十分有利。在第二次战争中,后晋军队被围在白团卫树,士兵们和将领们都一致奋勇出击,使辽军大败。辽太宗骑着骆驼仓皇逃走,才没有被追上。但是在第三次战争中,驻守在太原的晋将刘致远观望不前,只求自保。前方大将杜重威,李守珍等竟以20万大军向契丹投降。
当时杜重威等人率军赴恒州,(今河北正定),被阻于滹沱河南岸,磁州刺史李谷建议强渡滹沱河,与近在咫尺的恒州守军合击辽军,杜重威不听。将领王清请战出击,他率部渡过滹沱河杀开一条血路,别的将领们请求支援王清,但杜重威不允许,导致王清等战死于北岸。
杜重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早已经做好投降的打算了。他在帐后埋伏好了刀斧手,把将领们找来,逼他们在降表上签字,然后命令全军出营。士兵们以为是要作战,个个踊跃,一听说是投降,人人大哭。于是辽军得以迅速南下。失去重军保护的石重贵很快被辽军活捉,后晋宣告灭亡。
契丹人按照草原上的传统,以战胜者的姿态在中原纵情抢掠,杀戮。许多地方图死者不可胜计,有的城池男子被杀干净,女子被劫持北上。契丹统治者的野蛮屠杀激起了中原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很多人上山结寨自保,多的有数万人,少的也有千百人,不时出兵打游击,契丹军队吃了不少亏。辽太宗说他不知道中原地区的人民竟然如此难治。与此同时,后晋的残余将领们拒绝向契丹投降,继续斗争,形势对契丹极为不利,这才破势辽太宗不得不很快离开汴京。尽管他口头上说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实际上是内心里带着更沉重的负担,踏上了归途,并且病死在途中。
▲文:流沙河
原创不易,感谢您的关注!
上一篇
塞维利亚七度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