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1959年陈璧君病逝,临终前写信交代子女:不要忘记报答国家的恩情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上海解放之后,作为国民党时期关押重要政治犯的提篮桥监狱,被解放军接管。

当时这里主要关押着汪伪政权各部门头目,即受人民唾骂的大汉奸们,其中就包括大汉奸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

自国民党政府对这些汉奸审判之后,他们大多数都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陈璧君自然也不例外。

1959年,已经病入膏肓的陈璧君自知命不久矣,强撑病体给远在香港的子女写下最后一封信。

这封信非常简短,除了交代自己的后事之外,她在信中还特别交代了一件事,那便是叮嘱子女们:

“不要忘记报答国家的恩情,盼诸儿早日回归祖国。”

作为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是如何来到这座监狱的?她又为何会如此交代自己的儿女呢?

要搞清楚这一切,还要从她的过往开始说起。

名门小姐与汉奸头子的纠葛

1891年,已经在马来西亚成为富商的陈耕基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孩子,他对女儿寄予厚望,为她取名陈璧君。

陈璧君从小就表现得极为聪慧,尤其酷爱读政治类的书籍和报纸,当父亲打趣地问她今后的理想时,年少的陈璧君却正色回复道:

“我要当总统!就算不能做总统,也要做一个国家的第一夫人!”

图丨同盟会成员合影,左一汪精卫,右二陈璧君

1906年,晚清政府已经是风雨飘摇。正在这一年,同盟会马来西亚分会成立。

由于这里没有清政府的镇压,再加上华人众多,因此马来西亚同盟会的宣传部声势格外浩大。

从小热衷政治的陈璧君得知此事后表现得异常兴奋,她马上找到同盟会的人表示要入会。

当时陈璧君仅仅16岁,同盟会本不愿吸收她入会。

但当得知她是富商陈耕基的长女时,考虑到她可能为同盟会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再加上她本人对国内的政治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见解,便同意了她的入会申请。

陈璧君因此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会员。

初入同盟会的陈璧君在各方面都表现的非常积极,包括为马来西亚分会筹集资金、发展会员等工作,同时还不断将家里给她的钱捐给同盟会充当会费。

图丨青年时期的汪精卫

1907年,马来西亚同盟会安排会员吴世容,在自己的家中宴请从同盟会总部来的一些领导。

也正是在这场宴会上,陈璧君第一次见到了汪精卫。

彼时的汪精卫容貌俊朗,英气逼人,谈吐间还带有一些儒雅。这种独特的气质让陈璧君对其一见钟情,并随即对汪精卫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汪精卫在日本活动时缺少经费,陈璧君马上出钱资助;他组织暗杀团时,陈璧君就踊跃报名,并刻苦学习柔道、剑术。

汪精卫在北京被捕,又是陈璧君不远千里赶到北京,千方百计将汪精卫救出来……

而汪精卫也感受到她对自己的真心。但是革命之路何其漫长,汪精卫便对陈璧君说:

“现在革命还没成功,我不想过多考虑个人婚姻,等到革命成功那天,你若愿意,我就娶你。”

得到了这个承诺,陈璧君便暗暗发誓:此生非汪兆铭不嫁,生死相随,至死不渝。

很快,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从国外回来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而汪精卫也信守诺言,与陈璧君在上海成婚。

陈璧君能与汪精卫结合,算是达成了她的一个心愿,但她却没有忘记那个她从小就立下的志向:成为女总统或者第一夫人。

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她与汪精卫夫唱妇随,用自己的财力、人脉全力支持汪精卫的事业。

汪精卫也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其在国民党内的职位一升再升。以至于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汪精卫掌握了国民党的大权。

然而,让汪精卫夫妇想不到的是,蒋介石获得了本土财阀买办的支持,在政治上后发先至。

眼看丈夫的权势受到挑战,陈璧君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但她的资源背景却远不及蒋介石深厚。

无奈之下,她只能劝汪精卫:

“不如跟蒋谈谈,反正都是国民党员,主要的分歧只在于对待中共的态度上……”

图丨汪精卫、陈璧君(左一)夫妇与秘书曾仲鸣(右一)等

在陈璧君的建议下,汪精卫也逐渐认清了现实,很快与蒋介石达成和解。

蒋介石为了彰显自己仍然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最后让汪精卫成为国民政府的副总裁。

而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对待日本人的态度上,汪精卫与蒋介石产生分歧。

汪精卫主张让出东北,满足日本人的野心,好争取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而蒋介石则认为日本狼子野心不可长,对待日本要强硬一些。

但由于当时蒋正在集中精力“围剿”红军,不想破坏团结局面,此事暂且搁置,而汪精卫的媚日态度却由此时定下基调。

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继续鼓吹他的“和平策略”,他没有看出日寇侵华是要奴役中国人、践踏中国的土地这一基本事实。

于是,汪精卫再次与蒋介石产生了隔阂,并因此大吵一架。

陈璧君得知此事后,为了维护丈夫的面子,痛斥蒋介石不知好歹,明确表示支持丈夫的一切决定。

有了陈璧君的支持,汪精卫便也顾不上其他,很快便从当时的陪都重庆出走,前往东京与日本单独媾和,并于1941年回到中国成立了汪伪政府。

陈璧君自小就有的那个成为第一夫人的愿望终于实现,只是这个“第一夫人”前面还要加一个“伪”字。

在汪伪政府中,陈璧君不甘心于只做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第一夫人,而是主动走到台前,为汪精卫除去那些反对者。

她先后担任中央监察员和广东政治指导员等职务,与日本人同流合污。

好在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1945年随着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公示,已经成为汪精卫遗孀的陈璧君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她也随即被国民政府所逮捕。

图丨陈璧君被押送到庭审现场

从这一刻起,陈璧君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将用自己的余生偿还之前的种种罪恶。

伪第一夫人的艰苦监狱生活

在日本投降之际,惶恐至极的陈璧君已然众叛亲离,她孤独的等待着国民党军将自己带走。

如果能给自己一个痛快,那便是最大的奢求。

很快陈璧君被党卫军带到了南京,和那些曾经的汪伪政权要员一起接受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那些汪精卫曾经的“亲密部下”们纷纷痛哭流涕,将自己的罪行推脱得一干二净,表示自己只是一时糊涂或者受到日本人威胁才不得已做了汉奸。

他们的态度让审判人员充满了鄙视。而当审判陈璧君时却又是另一番场面。

首先是场面上就比其他汉奸要大得多,她是汪伪政权第一夫人,是百姓人人痛恨的女汉奸,对于她的审判自然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图丨陈璧君被押送至法庭

其次陈璧君对于法庭指控自己的五大罪状,一不辩解、二不开脱,三不承认,摆出一副拒绝合作、拒绝认罪的态度。

不过在铁一般的罪行面前,陈璧君最终被判了无期徒刑,暂时先关押进苏州狮子口监狱服刑。

从“第一夫人”到阶下囚的转变,让陈璧君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此前她的生活里方方面面都有人照顾,无论去哪里都是前呼后拥,而如今却只能默默对着铁窗,生活上的一切都要自己打理。

最让陈璧君难以接受的,是狱警对自己的称呼问题。

之前无论是谁,见到她都要尊称一声“汪夫人”,而在狱中狱警称呼的则是全名或者一个犯人编号。

这让陈璧君羞愤难当。

图丨曾经关押过陈璧君的监楼

在入狱初期,每当狱警称她全名时,陈璧君都会直接回一句:“请叫我汪夫人。”

但狱警并无回应,她便一次比一次说的大声,甚至直接向狱警咆哮。

为了称呼的问题,她不止一次向监狱投诉,却始终没有回音,狱警依旧直呼她的全名。

直到这时候,陈璧君才知道自己的境遇和之前已经彻底不同。

同时,因为女汉奸的身份,苏州的狱警对陈璧君的管理也格外严格。

比如在用餐时间故意让她最后用餐,这样她吃到的就是冰凉的饭菜;对于她的检查远比其他犯人频繁,经常深夜检查……

与其他犯人区别对待以及对她自尊的践踏,时间久了之后,陈璧君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持续恶化。

然而在其入狱三年之后,解放军解放了苏州,狮子口监狱也被解放军接管。

图丨陈璧君旧照

陈璧君眼见解放军接管了监狱,顿时更加惶恐。

她知道共产党对于汉奸的处理远远比国民党要严厉果决,不过解放军究竟会怎么对待自己,陈璧君心里也没底。

在人民政府改造下终于悔悟

从1949年5月到7月的两个月时间,是陈璧君入狱以来最感煎熬的两个月。面对新的管理方式,她感到极大的不适应。

并不是说解放军接管监狱后就对她不好,而是纠正了一些之前国民政府的旧的、反人道的管理办法。

1949年7月上海解放后,领导们经过研究决定,将陈璧君等一批政治犯转移到上海的提篮桥监狱继续服刑。

对于陈璧君,提篮桥监狱的领导们专门调取了她的服刑记录、她的身体情况、家属、服刑表现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陈璧君来到提篮桥监狱的第一天,困扰她多年的称呼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图丨陈璧君在狱中的编号

监狱领导决定,凡是在这里服刑的犯人一律一视同仁,皆以囚号称呼。而陈璧君也领到了自己的新囚号:20304,简称304。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物资并不充裕,尤其是上海在解放初期更加百废待兴,所以提供给监狱的物资相对较。

陈璧君则因此发难,与监管人员产生冲突。

监狱领导得知后,主动前往她所在的监舍做思想工作,向她阐明利害,这才使她的情绪逐渐平复,但陈璧君依旧对自己的罪行概不承认。

监狱方面经过研究,认为让陈璧君这样有身份背景和思想包袱的人认罪,并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之间。

她的思想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决定对她采取“重点关注,适当优待”的管理办法。

从1952年起,陈璧君的身体情况就一直不好,她先后因为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疾病多次入院。

图丨中年时期的陈璧君与汪精卫

在医院里,她得到了院方的悉心照顾。也正是从这时开始,陈璧君开始有了一些悔意。

与此同时,鉴于她的身体原因,监狱领导还批准了她的家人前来探视,并且还允许给她从外面带一些点心、生活用品。

对于领导的优待,陈璧君感恩在心,只是她的儿女们都在香港,一时间也无法过来。

1954年初,陈璧君身体多种疾病同时发作,不得已再次入院。

这次她在监狱医院里躺了四年多,这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生死大关。

在此期间,她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下度过数个生死关头,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直到1959年5月19日,陈璧君自知命不久矣,于是便给远在香港的儿女写信,信中明确写道:

“万一我不幸与诸儿永别,盼诸儿早日回归祖国,以加倍努力工作,报答人民政府挽救我的深厚恩情。”

图丨汪文悌

只是当时陈璧君的情况已药石无灵,在短暂出院后便在提篮桥监狱医院逝世,时年67岁。

陈璧君死后,她的遗体在上海火化,骨灰辗转被送到香港她的子女手中,最终洒在了香港附近的大海里。

在陈璧君多个子女中,小儿子汪文悌遵循了陈璧君的嘱托,在香港成长为一名桥梁专家。

改革开放时汪文悌回到大陆投资,并与多所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关系,用自己的行动替父母赎罪。

结语

回望陈璧君的一生,令人无比叹息。

她家境优渥,起初也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却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逐渐迷失自我。

甚至在民族大义面前,一步踏错满盘皆输,最终不得不在监狱中了此残生。

图丨浙江泰顺首府罗阳的汪精卫夫妇跪像

幸而人民政府对她的教育和照顾,让她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幡然悔悟,令人唏嘘不已。

但她的罪行已经盖棺定论,成为汉奸注定要背上万世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