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动力电池回收“蓝海”开启!梯次利用机会与挑战并存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退役潮”也将来袭。目前,不管是从政策还是行业发展来说,锂电池回收都处于蓝海状态。

  据中国银河(601881)证券统计,目前国内再生利用有效产能为年处理废旧电池60万吨左右,而2021年国内锂电池理论退役量为51.2万吨,实际回收废旧锂电池共29.9万吨,再生利用的产能与电池废料的供应情况存在高度不匹配的状态。预计在2025年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来临之前不匹配的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动力电池回收成为电池产业链中最受关注的环节。6月9日,在2023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就多次提及“动力电池回收”。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促进退役电池绿色回收和综合利用,建立规范有序的动力电池回收和综合利用的市场生态,对环境保护、成本控制、梯次利用、原材料的保障,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要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协同推动能源供给、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回收拆解低碳化。加快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制定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规范,支持退役电池柔性拆解等技术攻关应用,加强专项检查和严格监督,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生态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指出,要落实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这既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资源“保供”措施,更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建议对电池回收体系进行顶层谋划,由动力电池企业牵头,从电池前端设计就要考虑到后端回收,从产品设计源头就要考虑到电池易拆解回收,并给后端回收利用企业提供作业指导书,保障高效回收利用。这也是我们开发城市矿山,解决资源供应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此外,在2023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动力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主题论坛上,专家、企业家还对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现状进行了探讨,同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孙逢春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均具有较为显著的碳减排效益,可有效降低生命周期碳排放,是实现锂电池产业链碳排放管理的有效措施。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化工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曹宏斌表示,电池最后一公里是来保障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行业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够走好,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将会比较顺利。

  动力电池回收可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相较于已经成熟的拆解回收,梯次利用有一定难度。孙逢春表示,梯次利用对节能减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利用把材料再回收,它的碳减排效益还是非常明显,这也是为碳中和碳达峰必须做的贡献。

  武汉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曹元成表示,梯次利用机会与挑战是并存的,特别是去年碳酸锂价格高起的时候可以弥补很多的细分领域的应用。挑战也很明显,第一个就是快速分解和定容,电池拆完之后对电芯的分检和新电池生产检测有很大差异。第二就是健康状况和评估,残值评估和健康状况,梯次电池最怕就是安全问题。另外成组一致性控制的问题,还有寿命跳水的问题、不可预测的问题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未来必须要攻克的。

  而大数据赋能或是攻克重重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震坡表示,从数据角度来说采集全生命周期的动力电池数据,希望对产业链各环节,责任主题实施情况进行相应检测。从服务行业规范行业管理角度来讲可以汇集相应数据,来汇聚数据,来全面把控相应的电池信息,在支撑行业的协同管理,规范回收利用,并且助力产能布局,来规范化我们的网点布置。从商业角度,对于企业无论梯次利用企业还是回收利用企业,从提升业务管理质量,降低时间和人工成本,以及掌握电池状态,进行详细精准的分选角度来说都可以起到作用。伴随着数字化管理的平台,要同步建立梯次利用产品大数据监测和管理体系,并且基于大数据采集和评估技术,实现梯次产品的智能化管理。这里面包括收集了应用侧的电池储能,充电应用和其他应用的场景,可以看到在各个应用场景下的基础状况数据,最后对健康状况和电池预警信息、安全状况进行相应评估。

  对于动力电池回收的未来,天能集团新材料事业部总裁崔星星表示,预计2025年报废电池规模量达到150万吨,资源过硬的企业将成为这个赛道的主旋律。到2030年前后,将是一个千亿赛道。天奇股份(002009)锂电池循环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郁炜也表示,锂电循环产业恰逢其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