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荀子人性本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人性本恶原文

荀子人性本恶原文

原文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善良的行为是伪装的。人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势顾,玉莹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故则从之人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理化礼义之道,然后茱萸词让,何妤玟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荀子的人性论是

人性本恶。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对“性”的含义有特别的界定。不管他在人性问题上怎样立论,其最终目的依然是使人为善,为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说法,还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人性理想。

他在《性恶》篇中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这就更明确地表明荀子对“性”的界定即天生如此,不是后天学来的。

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荀子的性恶论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人性论思想,不仅在荀子哲学理论体系内部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与以往的人性论的辩驳中开启了后来的人性理论。本文试图厘清荀子性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基本预设,在此基础上,对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加以简略的反思。

为什么庄子认为人性本恶

认为人性本恶的是荀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

1、人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的说法。孔孟认为人性是善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

2、人性恶论 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3、人性的无善无恶论 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4、人性有善有恶论 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认为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是恶的。

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等认为人有灵魂,灵魂可善可恶。但在近代,大多数中国的哲学家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而西方哲学家则倾向于人有原罪,是恶的。

人生而为恶出自哪里

“人之初,性本恶”出自:荀子《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意思是: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孔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庄子、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提倡的是唯心主义。

庄子、荀子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这一说法的代表。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4条关于荀子人性本恶的问题「荀子人性本恶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荀子人性本恶 其善者伪也的内容请站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