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ELLE CHINA 35周年特别策展——《柔者成承》 ,于上海震旦博物馆圆满落幕。本次展览,ELLE以先锋态度聚焦“柔软”这一主题,联合策展人祝羽捷及15位当代艺术家,以多元艺术形式重塑“柔软”。同时,作为陪伴女性成长的刊物,ELLE也希望于35周年之际,将意欲传递的媒体力量经由展览展呈——无定形,方能承。
《柔者成承》展览现场
作为资深评论人,梁文道(也常被唤作“道长”)坦言自己在观展前,曾对“柔软”主题带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预设这将是“一种很典型的,有相当多编织艺术的展览”。祝羽捷并不意外,早在展览筹备期间,作为策展人的她已被人多次问及,她的策展是否只侧重女性艺术家,女性创作为何仍强调“柔软”?
重逢于展览现场的两位好友,回归观者身份,在初赏或重游之时,柔则在更差异化的创作、更个性化审美、更丰富的对话之中,流淌向当下的分支——在材料的选择上,柔从一种妥协变成一种态度;在形态的呈现上,柔从一种显见的触感转向一种无形的共感;在主题的表达中,作品当如创作者的倾诉,又承其聆听,以柔直指当下,等待鲜活多样的生命经验而互成自身。
与此同时,两位同属公共表达者,当这种观看被放置在更通俗的大众文化范畴中,那些与柔同质的被忽视的力量又将如何被讨论?在ELLETALK艺术特辑第三期现场的对话间,不断被重塑的“柔”,被拓展至一种审美范畴,更被内化为一种观看方式。
以下是敲黑板划重点时间:请跟随时间进度条,以聆听与思考,一同参与到本期对话之中。
【01:28 - 04:18】
观展的过程,在道长看来是一种对“何为柔软”的反向挑战,《柔者成承》现场就有很多外观看来极“不柔软”的作品,诸如艺术家张鼎的作品《无限?对接?:):)》。如同∞符号并置的两组钢圈,之间仅以一枚极细的金戒指串联,在祝羽捷看来,这组重达350kg的作品无疑是“柔者承重”之概念的绝佳呈现,但与期待相反的是,如何承其重一度成为布展时的“老大难”问题,因所处的震旦博物馆历来均作为写字楼使用,其楼宇结构的承重问题不可忽视。幸得最终在策展人的坚持下,以物理减压的方式保留了该作品的呈现。这份坚持,也源自她体认到的由作品传递出的精神,相较硬碰硬,当下很多问题或许可以以更温和但更有力量的方式去解决。
无限?对接?:):)
张鼎
面对同一件作品,道长却感受到多一分“脆弱”,作品之间的串联,很似当下我们与他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04:19 - 10:47】
在《柔者成承》展馆二楼最深处,三位关联并置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令道长驻足良久,分别为王玉钰的《一部分的我将与一部分的你在一起》,杨熹的《共生体》,以及靳山的《猎物》《行星环》。戏称自己观展品味有些“重口味”的道长,除了对生物朋克(biopunk)/赛博朋克(cyberpunk)类型的作品有个人偏好外,更多是因三位艺术家作品中不约而同呈现的,对有机与无机间边界的模糊,对坚硬与柔软、有形与无形间状态的调度。这种互相演化、互相共生的呈现,也正是祝羽捷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有意寻找的。
一部分的我将与一部分的你在一起
王玉钰
共生体
杨熹
共生体
杨熹
猎物
荆山
行星环
荆山
而这些作品中对当下人类现状、个体困境等的突破性思考,也令道长联想起一部对“女性意识”有先导性探讨的经典电影《异形》,它将男人心目中对“女人是不定形物质”的恐惧极端呈现,这种“不定形/异形”或许具有颠覆性的力量。
道长认为艺术品主要承担的一个作用,便是“对社会的感官范式的重新整理和部署”。对于当下的艺术、影视或其它泛文化领域的创作者,这一向度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又是否也会成为另一种限制?则是每个创作者自己仍需思考的问题。
【10:48 - 15:51】
谈及责任,作为策展人的祝羽捷,分享了自己时常在侧展时面临的一个矛盾,即希望能为观众带来全方位详细的介绍,又希望给观众留以空间自我感受、自发解读。尽管梁文道未曾从事策展工作,但此前在文化媒体工作时担任Curator(策划者)的他,深谙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看来,两人均从属的文化中介者身份,在当下文化产业内部产生、新兴之时便不可避免其自身的结构性局限。首先,经由创作者创作、策展人策展后的作品,本身并非有固定的、独一的解读;此外,每一位观众可凭其喜好、个人经验,以任何方式感知作品;当然仍需要强调的是,读者并非绝对自由,而这种规约本身,其实正是策展人能够做到的最大限度的东西。
在“文化中介者”从无到有的几十年间,不乏优秀的策划者成为明星或更有影响力的存在,从而不那么“隐身”。对此,祝羽捷仍抱有颇为积极的看法:身居中介者位置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给予更多仍处边缘的、缺乏机遇的优秀创作者机会。这又何尝不是文化中介者的一种责任?
She's Landscape
林芳璐
《礼器》系列
尹秀珍
【16:31 - 20:35】
如上文所言,对那些与“柔”同质的、被忽视的力量的呼唤,尤其在大众文化领域,则更易被置于传统二元论思维之中,如同影视剧中为凸显女性形象而不自觉流行的“大女主剧”,便是一种例证。对“大女主”的概念,道长尝试追溯至90年代的美国影视剧,当时出现很多以女主角为核心推动力的作品,但这种仅作性别调转的角色实则更易引发谬误,在当时被称为女性主义谬误(Feminist Fallacy)。相形之下,华语影视作品语境中的“大女主”则令他更难把握了。而基于此展开的对女性主义的讨论,自然也更易陷入性别本质主义的漩涡之中。
【20:36 - 22:12】
而针对更为现象级涌现的“女性复仇”题材,祝羽捷则联想至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的凝视”。当“凝视”这一反应权力关系的动作发生在女性身上时,众所周知它以“被污名化”收场。而曾处于被动角色的女性,如今希望如“美杜莎的凝视”加以反击之时,或许也该思考,但我们拥有甚至超越说“不”的权力时,“反向压制”是否是唯一途径?作为女性,祝羽捷亦感慨道,但凡能和解,或许女性都愿意选择更温和的方式。
【22:13 - 25:50】
在近期影像作品中,相较“女性复仇”题材,道长更偏爱同样讲述女性故事的日剧《重启人生》,同时他还提及了更早的两部电影作品《弗朗西斯·哈》与《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对于这些作品的喜好,是源于他惊喜地发现这些作品中的男性不约而同被“边缘化”,更难得的是在这些作品中,男性被没有被“矮化”或“污名化”,只是他们不再那么重要,女性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或其他女性身上。这令他意识到,原来在早期的影视逻辑(如江湖片)中,男人需依靠女人成其为男人,而女人则可仅凭自身成长。
【25:51 - 30:55】
作为当下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题材影像作品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荧幕之外的女性现状。毋庸置疑,在传媒领域发声之人中、在产品经济流水线的消费一环上,女性数量的急剧攀升一定带来女性市场之崛起,而大众文化无可剔除其自身的商品性质,面向愈发强劲、愈发可见的女性市场,自会调整其自身。而两人无论从文化还是媒介亦或单纯的消费者的角度去体认这种变化,都早已观察到、且愈发迫切地观察到其中尚存的问题,即“女性主义是否会被滥用?”相比去抑制这种滥用,或许更应从个人立场出发去向所有消费者明晰一点:不应用消费选择彰显女性主义。这或许是某种“顺时代之流,而不至被潮流吞噬”的可行方法。
海浪 Wave
童文敏
监制:舒朕萌
策划:ELLE津梁工作室
编辑:Anson
导演:Ovelar
摄影指导:王梓安
掌机:张赛
摄影助理:陈绪
录音:汤文翰
灯光师:孙柳阳
灯光助理:曹三军、孙剑均
视频设计:任杰、Ovelar
造型组:晋晨曦、香菜
妆发组:Mei、戴佳佳
运营:Airy、Tiffany、卢俊
视觉设计:WINO
微信设计:Mika Zhang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