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者 杜一用
福建经济增速在2023年第一季度没能延续去年的势头。根据福建统计局初步核算结果,福建省2023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12061.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经济增速在省级行政区中的排名由第1下降到了排名靠后。
01
经济增速由第1降到靠后
2023年福建省第一季度的GDP结构,第一产业绝对额499.56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绝对额5287.56亿元,同比下降2.7%;第三产业绝对额6274.74亿元,同比增长5.5%。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3.5%,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8.1%,房地产业同比下降1.1%。
具体到福建各个地市:
福州2565.07亿元,名义增长3.65%;厦门1825.07亿元,名义增长2.13%;泉州2596.91亿元,名义增长-2.08%;漳州1340.14亿元,名义增长4.89%;龙岩831.18亿元,名义增长0.29%;
宁德829.49亿元,名义增长10.85%;莆田823.43亿元,名义增长-6.76%;三明793.47亿元,名义增长0.62%;南平490.95亿元,名义增长3.56%。
数据可见,宁德经济增速排第1,漳州排第2,福州排第3,南平排第4,厦门排第5,泉州、莆田出现负增长。莆田降幅居最,泉州是GDP万亿之城里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城市。
首季GDP数据表明,福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202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5%。共有23个省级行政区超过4.5%,8个省级行政区低于4.5%。上限为吉林、西藏增长8.2%,下限为江西增长1.2%。
按GDP体量,广东排第1,实现GDP 30178.23亿元,增速4%;江苏排第2,实现GDP 29401.7亿元,增速4.7%;山东排第3,实现20411亿,增速4.7%;浙江排第4,实现GDP 18925亿元,增速4.9%;河南排第5,实现GDP 14968.97亿元,增速5%;四川排第6,实现GDP 13374.7亿元,增速3.8%。
福建排第7,实现GDP 12061.86亿元,增速1.7%。湖北排在福建之后,实现GDP 11899.72亿元,增速5.1%。
GDP总量在31个省份中靠前,但就增速而言,2022年福建、江西并列,以4.7%的经增速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1。在今年第一季度中,福建和江西的增速排名双双下滑,江西垫底,福建也排名靠后。
02
泉州莆田为何出现负增长
福建经济增速放缓,与各地市多数表现不佳有关,泉州和莆田的拖累最大。
自媒体泉州之光的观点认为,泉州的经济构成,主要以工业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为主。近年来,大的背景,就是制造业转型,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转型。这一转型,总体上对泉州十分不利——
传统制造业的产能,一部分转移出去了,要么去省外内地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要么去东南亚;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很多又因为泉州民企总部外迁而流失。依附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贸易、研发、设计、销售、金融等的流失,一定程度制约了泉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比邻泉州的厦门,将泉州这部分红利“虹吸”过去了。也就是说,低迷数据的背后,实则是泉州转型之难与转型之痛。
还有一种观点是,泉州市的高等教育机构相对较少,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而人才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可以归结到营商环境里,厦门对泉州的“虹吸”效应,就有这方面的因素。相对于泉州,企业在厦门更容易引入人才。解决这种“低洼”效应问题,现有的行政区域划分似乎无解。厦、漳、泉都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各自为政,只有把三地合并为一,厦、漳、泉真正做到一体化,漳泉作为厦门的大后方,一个整体下的分工合作,这个问题或许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莆田则是长期产业空心化。
民间盛传,民营医院80%为莆田人所有,全国70%以上的木材加工市场和50%以上的珠宝市场有莆田人在经营,比如在全国最大的珠宝首饰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地的深圳,超过半数的珠宝从业人员是福建人,而10个经营珠宝的福建人当中,就有8个是莆田人。莆田人每年创造的GDP保守估计至少在8000亿元以上。
不过,莆田人虽然垄断了好几个产业,但产业基本上不在莆田本地,而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莆商所创造。莆田当地比较有名的产业是鞋服制造,但莆田鞋服造假几与鞋服制造齐名。莆田鞋服少有自主品牌,多数以代工为主,今年来出口订单的大幅萎缩,必然动摇了莆田制造业的根基。而制造业的低迷正是福建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当然,制造业只是GDP结构的一部分,三年疫情后的消费不振和投资萎糜等因素,也都是莆田GDP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03
实际使用外资大幅下降
在福建九地市中,宁德经济增速已经多年保持第1,今年一季度不仅没落下,反而比2022年10.7%的经济增速还略有增长。
厦门经济增速虽然保持正数,并且表现好于泉州,但放缓的节奏同样值得关注。
厦门市统计局有一份2023年1-2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快报,里面的数据清晰解读了厦门经济增长失速的原因:
在统计的18项经济指标中,有6项出现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2.2%,港口货物吞吐量下降8.3%,集装箱吞吐量下降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0%,出口下降6.9%,实际使用外资下降29.4%。
有几个经济指标此消彼涨。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8.4%,进口增长27.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增加16.2%,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17%。
消费不振,居民把钱存到银行里去了。
不过,到了3月,一些经济指标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在厦门市统计局列出的1-3月全市29项主要经济指标快报中,同样有6项出现负增长,即第一产业下降5.6%,第二产业下降6.9%,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下降3.5%。不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已经收窄到10.5%,港口货物吞吐量下降幅度收窄到4.3%,实际使用外资下降幅度收窄到16.9%。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指标开始转正或收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出口增长2.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3.1%,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13.7%。
数字体现出来的意思颇为有趣,居民存款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开始出现正增长,这意味着,居民存钱的意愿开始出现变化,敢拿来消费了。
实际使用外资下降虽然并非厦门一个地方的局部现象,但还在保持两位数的下降速度,多少给厦门的招商引资蒙上一层阴影。后三个季度,厦门的经济会继续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