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代诗圣杜甫的赤子之心

杜甫,是晚唐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千古流芳,本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簪缨的家族,是一代名相杜如晦的后人。因此,自小杜甫接受的便是正统的士人教育,幼年时期便已经熟读《诗经》、《楚辞》,7岁可以写诗。

少年的杜甫便已是眉清目秀,卓尔不群,能够熟读经典。母亲早逝后,由姑妈接到洛阳抚养长大。29时父亲去世,又遭遇安史之乱,家道因此中落,开启了颠沛流离的一生。尽管出生名门望族,却始终不忘老百姓,坚持用诗歌诉说着普通人民的辛苦恣睢。

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整个国家日益衰落,陷入风雨飘零的浪潮中。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将此情此景展现的淋漓尽致,国家破败,只要山河还在,就还有希望重建;草木生命力旺盛,哪怕扎根于土壤深处,也终会被春风唤醒,诗人忧国忧民,也怀揣希望。

听闻官兵收复蓟北,杜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瞬间仿佛回到了翩翩少年,魂牵梦绕的故乡,可以好好回去了。

局部的胜利给人民带来过短暂的欢乐,但终究抵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安史之乱注定了唐朝气数已尽,在晚唐时期,庙堂之上奸佞当道,迫害忠良,不断遏制有贤能的人才参与朝政。

时任宰相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断送了多少像杜甫一样年轻人清纯的梦想,时代承载不了他经世济民的士人追求,一直在努力,一直不被重用,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由此可以看出,杜甫不仅是想做一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去实现政治理想,纵然无法施展抱负,也不屈不挠,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随波逐流,与奸佞同流合污,这体现的是读书人的风骨,更是读书人的担当。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诗人,可他是在为写诗而写诗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朴实无华又铿锵有力的诗给出了答案,大丈夫写诗,执笔不为博取功,不为哗众取宠,而是为了从政,只有为官才能实现政治抱负,从而为君分忧、为民请命。奈何科考之路坎坷,屡次落榜。

前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后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些爱国诗人,他们文字里流淌的是拳拳赤子之心的一腔热血,胸怀的是天下苍生。

正如杜甫所写的那样: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身处乱世,心有一束光便无惧黑暗,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己没走完的路就让子孙后人走下去,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终将从黑暗走向光明。晚年杜甫在江南遇到好友,不禁写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得遇知己,君子之交,令人欣喜;壮士暮年,志向未酬,又略显无奈。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许纵然是才华斐然的大诗人,也会有一些心境无法通过语言表达,不久带着复杂的情绪,年老的杜甫于耒阳去世,结束了他令人赞叹又扼腕的一生,享年59岁。

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出,他身上体现着伟大的士人精神,只不过时运不济,无法实现辅佐君王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那么,杜甫的努力有意义吗?当然有。自古以来,读书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生逢盛世,还是恰逢乱世,都应矢志不渝,尽力为国为民做一些事。

在那个时代,他将诗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得不到权贵认可又何妨,食不果腹又何妨,还是要诉说着民间疾苦,用笔下的文字感召着同气相求的人,去和他一起为国家尽一份心力。同样,他的文字跨越千年,启迪着炎黄子孙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告诉一代又一代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