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棉花挑起了鸦片战争

棉花挑起了鸦片战争

一谈起鸦片战争,许多中国人会义愤填膺,清朝中后期,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贩卖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体受到伤害,英国还发动了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史。

然而,鸦片战争的起因真的只是英国人“脑子坏透了”吗?其实,鸦片战争前中英之间的贸易战,给我们提供了战争起因的一种经济视角。

棉花本来是主打商品

当时英国主要通过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来和清朝做贸易,这家公司有详细的进出口贸易的记录,可以给后人提供第一手的素材。

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记录,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鸦片并不是英国出口中国的最重要货物,英国的主打商品其实是产自印度殖民地的棉花。比如1820年英国通过广州口岸卖给中国的货物中,棉花总计价值3200多万银元;排在第二位的是毛织品,价值也有3100多万银元;鸦片只有650万银元,只是棉花价值的五分之一而已。

当时贩卖棉花的利润也非常高,并不比种罂粟生产鸦片后卖给中国的利润低。所以东印度公司即使不贩卖鸦片,也一样可以收支平衡,并不像过去人们所说的,英国不卖鸦片就没有东西可以卖给中国,就没有钱买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了。

实际上东印度公司在1820年的时候,自身的确不卖鸦片!记录中的鸦片是英国的私人商贩卖给中国的,虽然也算到英国的账上,却并不是东印度公司所为。

私人商贩闯大祸

真正大量贩卖鸦片给中国的,正是以英国为首的私人商贩,这其实也和英国的贸易政策的变化有关。

当时人们对鸦片的毒害作用已经了解,所以即使在英国,也有许多道德人士强烈谴责鸦片贸易。就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出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的义律,也觉得贩卖鸦片这种毒品是一种罪行,是大英帝国的耻辱。

在这些人士的压力下,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820年之前,名义上不贩卖鸦片,只是通过一些中间商贩销售5000箱以下的鸦片,以避免各国人士的批评。但是在1833年,英国议会做出了一项决议,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独占对华贸易的特权,允许其他公司也介入对华贸易。这本来是英国国内打破东印度公司垄断的一项商业规定,但却对中英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东印度公司经营印度殖民地多年,有充足的棉花货源。那些私人商贩能搞到的棉花货源不多,但却可以在世界上许多鸦片产地搞到鸦片货源,于是他们开始疯狂地向中国倾销鸦片。

到19世纪20年代末,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就超过了1万箱;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中国的鸦片超过了2万箱。正是这些英国私人商贩肆无忌惮地走私鸦片,让清朝的白银外流,海关还收不到关税,这才引发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后来英国为了保护这些私人商贩利益而与清朝之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棉纺织业兴盛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记录,鸦片战争前夕输入中国的鸦片不断增加,伴随着输入中国的棉花和毛织品不断减少。比如1833年的记录显示,英国通过广州口岸卖给中国的货物中,棉花总计价值670多万银元,毛织品250多万银元,而输入的鸦片总计价值1100多万银元。

短短十几年时间,棉花、毛织品的输入价值锐减,鸦片虽然跃居第一主打商品,但是从价值上看,根本不能和1920年棉花或毛织品的输入价值相比,鸦片增加的价值完全不能弥补棉花和毛织品减少的价值。所以,说英国为了倾销鸦片、为了扩大在清朝的市场而打仗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卖给清朝的棉花和毛织品大幅度下降了?是清朝不需要棉花了,还是印度棉花减产了?都不是,那个时期棉花依旧是清朝需要的商品,虽然自己本国也种植棉花,但印度棉花也是重要的补充。印度棉花也没有减产,而是更多地卖给了另一个国家,也就是它的宗主国——英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工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是英国本土气温低,光照少,不适合大量种棉花;棉花这种原材料必须靠进口解决,除了从新兴的美国大量进口棉花外,英国从自己的殖民地印度进口的棉花也不断增加。此消彼长之下,能够卖给清朝的棉花自然就减少了。

而且英国对棉花的大量需求,推高了棉花的价格,这让那些靠倒买倒卖赚钱的英国私人商贩发现,倒卖棉花到清朝的利润下降了,相对来说,倒卖鸦片更赚钱。于是许多私人商贩放弃了倒卖棉花,转而倒卖鸦片到清朝。输入到清朝的鸦片越来越多,大祸就这么酿成了。

英国对棉花的大量需求改变了中英贸易的格局,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涌入清朝,这既不是当时的清朝愿意看到的结果,也不是英国政府或东印度公司蓄意的行为,而是国际贸易中私人商贩追逐利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