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所周知,古代宫廷自从唐朝开始,后宫就设立了一后四妃九嫔御女的等级制度。皇后就不说了,四妃也即“贵、贤、淑、德”。历史上最出名的贵妃就数唐玄宗的杨贵妃了,在往前数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韦贵妃。
提起唐高宗的妃子,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是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这几个女人斗来斗去的,事实上唐高宗李治的后宫除了前面这三个比较出名外,还有其他高阶级嫔妃的。武昭仪受宠时,唐高宗想晋升她为宸妃,说明当时李治的后宫四妃已满,所以才不得不在四妃之上创立宸妃这一新的封号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唐高宗的贵妃是谁,一则史料揭开了这个谜题。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其东时邕坊,隋有苏威宅。郯王宅,本郑贵妃宅。其南即上林坊官园之地。”
地方志《河南志》也有同样描述:“其东时邕坊,隋有苏威宅,唐有郯王府。本郑贵妃宅,其南即上林官园之地。”
以上史料的大概意思是,东都洛阳的时邕坊中,分别有隋朝宰相苏威的府邸、唐玄宗长子郯王李琮的府邸。而郯王府的前身是郑贵妃的私宅。南面就是上林坊的官家园林。
对于文中提到的郑贵妃,大家或许会感到陌生。但根据史料推断,这位郑贵妃正是唐高宗李治的贵妃。
首先,唐高宗有贵妃是可以确定的。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打算封武昭仪为妃,但四妃名额已满,李治便新创了一个“宸妃”的妃号,但被侍中韩瑗等人以“妃位有固定的名额,不可另外立号”而劝止。(《新唐书》:“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接着,我们可根据相关线索进一步推断郑贵妃的身份。
线索一:郑贵妃的私宅后来被唐玄宗的长子郯王李琮改为自己的府邸。
该线索指明了郑贵妃的生存年代:不晚于唐玄宗时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她的身份:首先,唐玄宗仅有的两位贵妃分别是董贵妃和杨贵妃,因此郑贵妃并非李隆基的贵妃。而唐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的贵妃皆不姓郑。
[唐高祖唯一的贵妃姓万;唐太宗的两位贵妃分别是韦氏和杨氏;唐高宗贵妃姓氏不详;唐中宗贵妃姓杨(见于《唐大诏令集》中的《良娣杨氏等为贵妃诏》);唐睿宗的两位贵妃分别是豆卢氏和崔氏。]
这里面唯有唐高宗李治的贵妃姓氏尚未揭晓,因此,郑贵妃只有可能是唐高宗李治的贵妃。且史书记载李治后宫确实有郑氏女子,为李治生下了二皇子李孝。但郑贵妃与李孝的生母郑氏是否为同一人,暂不得而知。
结论:郑贵妃是唐高宗李治的贵妃。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两唐书中对郑贵妃只字未提呢?其实,两唐书没有提及的嫔妃数不胜数,只有生有子嗣的嫔妃和有其他成就的嫔妃才能被列入两唐书,否则,就算品阶再高也没有资格列入正史。比如唐太宗的郑贤妃,没有生育子嗣,两唐书对其只字未提,但她陪葬于昭陵,才被世人知晓。又如唐睿宗的豆卢贵妃,没有生育子嗣,两唐书也未提及她只字片语,直到1992年在洛阳出土了她的墓志铭,世人才知晓了她的事迹。唐高宗李治的四位帝妃中生有子嗣的只有淑妃萧氏,而郑贵妃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生育子嗣而同德妃、贤妃一并失载。因此,郑贵妃与李孝的生母郑氏不太可能为同一人。
既然知道了郑贵妃的身份,那么她的生平事迹又如何考察呢?我们不妨从史料给出的另一个线索推断。
线索二:郑贵妃曾在东都洛阳时邕坊购置私宅。
《唐两京城坊考》等史料虽然明确记载郑贵妃曾在东都洛阳时邕坊购置私宅,但并未记载其具体时间。而唐高宗首次携文武百官与皇子后妃搬到东都洛阳居住的时间是在显庆二年(657年)春。因此,郑贵妃在洛阳购置私宅的时间则在657年之后。此时距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已有将近两年的时间,由此可知,郑贵妃幸运地熬过了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之间的争斗,得以继续以贵妃之尊居于宫中。不难看出,郑贵妃应当属于进退有度、个性恬淡的类型,因此得以在宫廷斗争中存活下来。
在后宫中,郑贵妃位居四妃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然而,最初宠冠六宫的人是萧氏,但为何被立为贵妃的人是郑氏而非萧氏呢?首先,郑贵妃出身于顶级门阀荥阳郑氏,作为五姓七望中的一员,其家世极为显赫。而萧淑妃的家世并不在五姓七望当中,明显不如郑贵妃。家世背景为郑氏成为贵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其次,可能是王皇后对萧氏的有意打压。由于萧氏恃宠而骄,目中无人,不把王皇后放在眼里。
因此,在公元649年唐高宗册封妃嫔时,王皇后从中作梗,特意以郑氏为贵妃,而使萧氏屈居于淑妃之位。由此可进一步推断郑氏在东宫时的位分:淑妃萧氏在东宫时位居正三品良娣,依唐制,东宫良娣的名额有两人,而贵妃郑氏在东宫时的品级应不比萧氏差,因此郑贵妃极有可能也是正三品良娣。
史料对郑贵妃的记载寥寥无几,其生卒年月皆不得而知,她的具体事迹,想必只有等到其墓志铭出土的那一天才得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