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来俊臣和武承嗣陷害狄仁杰,为何武则天表示拒绝

武则天改李唐为武周,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很大,在历史上形成了极大的争议,至今也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关注。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事情,很多地方受到文人史学界的批判。其中任用以来俊臣、周兴为代表的酷吏治国,一直是后世学者们争议的焦点。这些酷吏治国是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排除异己打击政敌,给国家政治带来极大的破坏。就连武则天最为倚重的宰相狄仁杰也免不了被迫害,甚至有人上书诛杀狄仁杰。幸好武则天拒绝了这样的建议,这才留下了狄仁杰一代名相的传奇故事。

狄仁杰被来俊臣等人陷害是在武则天称帝的初期,他当时已经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武周朝的宰相。从某种意义上说,狄仁杰是武则天正式称帝后任命的第一位宰相。但是在一年后,来俊臣便炮制了谋反案,污蔑以狄仁杰为首的朝廷大臣谋反,将其抓入狱中。由于朝廷规定,涉及谋反案的主动承认可以减免死罪,所以狄仁杰就主动认下了案子。来俊臣派人录了口供后将狄仁杰等人收监,等请示武则天后再将其处死。由于狄仁杰认罪,监狱方面就失去了防备,这使得狄仁杰有了向监狱外求援的机会。

狄仁杰向看守借了笔墨,扯下被子上的一块帛书写下冤情,并藏于棉衣之中。他假称天气热用不上棉衣,便让看守通知自己的儿子狄光远到监狱取回。狄光远拿到帛书后向武则天申冤,于是武则天便亲自过问此案。她召来来俊臣问话,质问其是否对狄仁杰施加酷刑。来俊臣辩解自己并没施加酷刑,甚至连狄仁杰等人的衣服都保全了。武则天派通事舍人周琳去狱中查看,来俊臣便让狄仁杰等人穿戴整齐应付。周琳不敢得罪来俊臣,唯唯诺诺地看过便回去复命。然后来俊臣又派人以狄仁杰名义伪造《谢死表》,让周琳呈送给武则天。

当时凤阁侍郎乐思诲的儿子被罚在司农寺为差役,武则天对他家的案子有想法,便召见了他。这孩子只有八九岁,他家被来俊臣等人诬陷而被灭族。武则天问他意见时,他说“俊臣苛毒,愿陛下假条反状以付之,无大小皆如状矣。”于是武则天复查案卷,发现所有案子的过程都是一样的,所以找狄仁杰问话。武则天问狄仁杰为什么要承认谋反,狄仁杰说如果不承认就会死于枷棒之下。武则天再问为什么要写《谢死表》,狄仁杰说自己并没有写过。武则天派人拿来《谢死表》对照,发现的确是被人伪造的。

因为没有谋反的证据,狄仁杰等人并未被判死罪,而是降职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到彭泽县,担任该县的县令。事后魏王武承嗣多次上书请求诛杀狄仁杰,但是被武则天拒绝了。武则天的理由是,“朕好生恶杀,志在恤刑。涣汗已行,不可更返。”

武则天真的是好人,真的“好生恶杀”么?从史书上看,这完全不是武则天的风格。武则天为了争权夺利不择手段,连亲生儿子都不会放过,更何况外人?武则天的手段毒辣是人所共知的,否则也不会想出利用来俊臣等酷吏打击异己的歪招,以此办法来维护自己的皇位。

既然如此,为什么武则天对于狄仁杰的案子却没有深入调查,只是草草结案,便将其下放做了县令呢?就查案的道理而言,武则天明显是虎头蛇尾的。来俊臣把包括狄仁杰在内的宰相重臣抓入狱中,却没有个说法便草草结案了。一开始的谋反罪并没有实证,后来贬官外放的罪名也没有明说,就连来俊臣等人伪造的《谢死表》都没有深究。这种糊里糊涂处理案子的办法,完全不是政务上较真的武则天的做事风格。其中最为奇怪的疑点是,狄仁杰陷入谋反案,他的儿子狄光远竟然能入宫面见武则天申冤,这也太不合常理了。

要解释上书的疑问,那就必须从当时的各种史书中去找答案。结合各种史料中记载的细节,可以发现这个案子的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内情。这个案子是非比寻常的,宰相这个级别的重臣谋反,按理说皇帝是必须要亲自过问的。比较奇怪的是,武则天一开始没有亲自过问,而是让来俊臣去查。等来俊臣伪造呈上《谢死表》后,武则天才在乐思诲的儿子提示下复查此案。谋反是大案,涉案人员全家都要被严查。来俊臣把狄仁杰等七位重臣下狱,但是对狄仁杰的家人却没采取限制措施,以至于狄光远能进宫申冤。

结合上述的各种疑点推断,武则天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深究此案,或者说从来就没有相信狄仁杰会谋反。这个案子很可能是来俊臣在武承嗣的指使下,借助武周初年武则天排除异己的风气,而搞出来的阴谋。武则天很可能一早就知道这个阴谋,但为了维持酷吏打击政敌的恐怖气氛,只能将这个案子糊里糊涂的处置。这样既保护了她非常信任的重臣狄仁杰,又维持了政治斗争的基调,确保了武周皇位的稳固。所以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这个案子才是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案,最终谁都没有因为这个案子而受损。

确定这种判断的根源,还是在于武周初年复杂的政治形势。当时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登基称帝,改李唐为武周,这明显是谋朝篡位的操作。这种操作遭到了很多支持李唐王朝的王公贵族的反对,这其中有李唐皇室的成员,也有隋唐以来一直作为皇室后盾的门阀贵族。武则天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就与这些贵族恶斗不休,武则天称帝更是让他们非常惧怕,进而引发了惨烈的政治斗争。狄仁杰等人虽然是武则天任命的第一批朝廷重臣,但却并没有站在反对武则天的贵族一边,而是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中立的地位。

当时政治斗争非常残酷,李氏和武氏的支持者都具有强大的势力。李氏后面是隋唐以来的门阀贵族,武氏背后是从贞观以后逐渐掌权的地主新贵官员。狄仁杰等人没有卷入漩涡之中,而武则天只能启用来俊臣等酷吏来打击李氏的支持者,进而扶持武氏的官员。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来俊臣等人通过打击政敌而步步高升,逐渐成为朝廷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对付李氏,武承嗣等人与来俊臣合力是可以理解的选择。可是狄仁杰等重臣在朝廷中的地位,却对来俊臣等人打击政敌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也妨碍了武承嗣等人的野心。

狄仁杰等人都是从李唐到武周的大臣,从狄仁杰认罪的话“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支持李氏的官员和贵族是抱有同情的。而来俊臣和武承嗣等人的想法很清楚,就是要把这些李氏的官员置于死地。于是狄仁杰成为了来俊臣等人面对的一座大山,双方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来俊臣是想通过搬倒狄仁杰来掌握更大的权势,而武承嗣则野心更大,他有着做武周太子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武承嗣和来俊臣联合起来污蔑狄仁杰谋反,这就成了极佳的合作方式。

来俊臣和武承嗣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而争夺权力,但武则天却表现得更加清醒。她知道武氏想要把李氏连根拔起是不可能的,两家的根基相差天远。李氏在西魏时期就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门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门阀士族中盘根错节的关系极深。而武氏是从唐朝建立之初才发展起来的地主贵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一开始只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商人。李氏人才济济,而武则天几个侄子都不成器。武承嗣和武三思野心勃勃地争夺武周太子,但武则天早就看出这两人能力有限,比自己的儿子李旦都大有不如。

武则天为了皇位需要扶持武氏,但却并没有选择将李氏灭族,而是削弱其权力,打击其党羽,将其逐出朝廷。武则天任用来俊臣等酷吏的目的就是这个,而不是为了彻底把李氏灭掉,否则她也不会把李旦和太平公主留在身边。狄仁杰就是看出了武则天的这个想法,才敢在很多事情上尽量保证李氏的安全。对于来俊臣的诬陷,武则天作为皇帝应该是早就知道的。但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武则天选择了妥协的方案。她先保证自己的个人利益,让来俊臣和武承嗣帮她稳固皇位,但对于国家重臣狄仁杰也是重点保护的。

在武则天看来,只要削弱到李氏和武氏出现相对平衡,这种以特务政治为基础的残酷斗争就要收手了,因为国家和朝廷不可能永远这么乱下去。治国永远是需要狄仁杰这种能人的,武承嗣和来俊臣只能干一些蝇营狗苟的脏活,干多了反而于国家无益。所以当来俊臣陷害狄仁杰,武承嗣上书请求诛杀时,武则天反而摆出了拒绝的架势。实际上当时武则天能信任的大臣不多,而狄仁杰却是独一无二的。这对君臣的默契更像是知己,两人对国家形势的判断早已心知肚明,所以在这种事情上也是互相有着默契的。

有了武则天暗中的庇护,狄仁杰从入狱开始就知道没什么危险,只是陪着她演演戏而已。以当时打击李氏的政治路线和风气,狄仁杰继续待在中枢也是毫无作为,反而出现危险。他到了地方上不但能避开政治漩涡,还能做一些有用的实事。因此武则天一开始就没有让来俊臣给狄仁杰的家人加上限制措施,这也是狄光远能够自由出入宫廷的原因。否则以狄光远一个州司马的小官,凭什么到武则天面前上书给父亲申冤?因此这更像是狄仁杰和武则天配合的一场戏,既是为了打击李氏的政治需要,也是为了保全朝中重臣。

当武则天完全控制了朝廷政治,坐稳了新朝的女皇帝大位时,狄仁杰回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从史实来看,没过几年狄仁杰就连升数级重新出任宰相,恩宠冠绝当朝。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与她一贯多疑的执政风格完全不像。电视剧中称狄仁杰为“阁老”,其实当时并没有内阁,哪里来这个称呼?狄仁杰专用称呼是“国老”,这是武则天为狄仁杰专门准备的。在武周朝大臣中,能够得到武则天赐用紫袍并亲自题写金字的,狄仁杰是独一无二的。能在武则天面前提名李显当太子,而又毫发无伤的也只有狄仁杰。

武则天和狄仁杰这对君臣可以说是难得的最佳搭档,至死两人都没有过激烈的政治冲突,反而越发互信和相知。对于狄仁杰谋反的事情,别的皇帝可能会相信,但武则天却绝不会相信。来俊臣和武承嗣只是枉做小人,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尤其是来俊臣,这样的小人在失去利用价值后,只能当个背锅的工具人。当武则天准备重新洗牌朝廷政治时,来俊臣所做下的案子就成了他的催命符。于是狄仁杰回朝后不久,来俊臣的生命就能走到了尽头,被判在闹市中斩首示众。至于史书上的那些罪名,其实有没有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