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朱棣造反时,朱元璋的儿子都在做什么只有宁王朱权一人支持朱棣

朱元璋晚年,开国功臣杀的杀,死的死,已是所剩无几,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代王朱桂、肃王朱楧等北方强藩手握明朝北方三分之二的兵力,他们拥兵自重,对明中央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时因朱元璋还在位,诸王都不敢有过分的举动,可是随着朱元璋的驾崩,朱允炆的登基,因诸王本就对朱元璋立自己的侄子为帝十分不满,再加上朱允炆自登基初就对诸王虎视眈眈,意图削弱他们的实力,所以明朝的中央政府开始直面诸王对于朝廷的威胁。

朱允炆未登基前,就对诸王所拥有的实力忌惮不已。《明史.列传第二十九》载:“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当年朱允炆在跟随黄子澄学习的时候,他就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该如何?”,黄子澄答道“诸藩王仅只有护兵,最终只能自守,一旦他们敢动,朝廷完全可以以六师监之,到那时谁能抵挡?汉时,七国不可谓不强,可最后不还是被朝廷给灭了吗?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如此,在黄子澄、齐泰等人日日夜夜的“熏陶”下,朱允炆未登基前,就早已想好该如何解决地方藩王对于朝廷的威胁,那就是“削藩”。如此,1399年,朱允炆登基后,就立即开始了“削藩”的进程,因燕王朱棣势大,所以朱允炆先从与燕王较为亲近的较弱小的藩王下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以各种罪名夺爵,湘王自焚,其余皆废为庶人。

在剪除了燕王的潜在盟友后,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北平民政,谢贵、张信为掌北平都指挥使,掌北平军事,另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同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以此加强对燕王的掌控。

同年六月,朱允炆自认已是完全的掌控住朱棣,自认为已是万无一失,所以他开始对朱棣动手了,他先是命齐泰将燕王使臣邓庸下狱审讯,在得到朱棣谋反的罪状后,就开始发兵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可是在张信这里,朱允炆要对朱棣动手的事情被泄露,因张信是朱棣的旧部,所以张信在得知朝廷的意图后,就迅速的告知朱棣。

朱棣在得知消息后,七月就用计擒杀张昺、谢贵,然后又迅速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之后在占据北平不久,燕王朱棣就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也就是正式起兵谋反。

而在朱棣昭告天下,自己要造反的时候,朱元璋其余的子嗣也是反应不一,或跟随造反,或保持中立,或支持朱允炆,终之是分为数派,相互不对付。

刚才也说了朱棣起兵造反,是在1399年七月,而在这个时候依旧拥有藩王身份的就只剩下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宁王朱权、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13王。

一、保持中立,两不相帮。

这类藩王有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等4位藩王。这几位藩王保持中立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朱棣造反时,他们大多才二十几岁,这样的年龄大多都不喜欢参加政治斗争,哥哥同侄子打架,他们没必要参和。

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出生时恰逢平定武昌的捷报到来,朱元璋曰:“子长,以楚封之”,如此6岁时被封楚王,藩地武昌。1399年七月朱棣造反时,他按兵不动,拥兵自重,隔岸观火。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7岁受封蜀王,19岁就藩成都。朱棣造反时,他28岁,史载:“博综典籍,容止都雅”,他生性儒雅,喜欢做学问,而不喜政治,再加上成都与江南相距较远,当朱棣与朱允炆争斗的时候,他秉持着两不相帮的原则,闭关自守,同时替明朝守卫着西南的门户,避免少数民族出现异动。

肃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2岁受封汉王,14岁改封肃王,17岁就藩甘州,23岁迁藩兰州。朱棣造反时,他也才23岁,再加上他的封地兰州离江南更远,完全没必要参和争斗,躲在封地静观其变显然是最好的。

庆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13岁封庆王,15岁就藩宁夏。朱棣造反时,他21岁,朱栴这人生性不喜欢争斗,所以叔侄相争时,他只是老老实实的镇守宁夏,两耳不闻窗外事。

二、没有藩地,谁也支持不了。

这类藩王主要有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等6位藩王。这几位藩王虽都被封为王,但都因年龄的问题,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所以根本不能发表意见。

韩王朱松。朱元璋第二十子,11岁受封韩王,他本来是有藩地的,就是在辽东开原,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

沈王朱模。朱元璋第二十一子,11岁受封沈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潞州。

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9岁受封安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平凉。

唐王朱桱。朱元璋第二十三子,5岁受封安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南阳。

郢王朱栋。朱元璋第二十四子,3岁受封郢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安陆。

伊王朱。朱元璋第二十五子,3岁受封伊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河南。

三、明确站在朱允炆这边。

这类藩王有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2位。他们2位都曾明确表示过支持朱允炆,并听从朱允炆的命令。

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1岁封卫王,15岁封辽王,就藩广宁州。1399年朱棣造反时,朱允炆担心离朱棣不远且拥重兵的辽王朱植会支持朱棣,于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接到诏令后,无条件服从建文帝的命令,后朱允炆见朱植如此识相,并未剥夺他的藩王位,同时将其封地被改为荆州。

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12岁受封谷王,就藩宣府。1399年,朱棣造反后,在兵锋直指南京时,朱橞听从朱允炆的命令,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当然,不久因朱允炆大势已去,他就开门南城,迎王纳降。

四、明确站在朱棣这边。

这类藩王只有宁王朱权一个。不过朱权最初是坚定的站在朱允炆这边的,但是不久因朱棣使用阴谋诡计占了他的宁国,且又被朱棣俘虏,后在朱棣“平分天下”的许诺后,就开始坚定的站在了朱棣这边。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岁受封宁王,15岁就藩宁国。朱棣造反时,初朱权并没有与朱允炆过不去的心思,他一直对朝廷很恭顺。但是后来因被朱棣炸称有意投降朝廷,希望他代他向朝廷请罪的阴谋给夺走宁国,自己还被俘虏,再加上被俘后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于是朱权就开始坚定的站在朱棣的这边。

总得说,1399年朱棣造反后,13位还拥有藩王身份的朱元璋子嗣大多都是秉持着两不相帮的态度,他们都不愿意参与到这场叔侄的争斗中,只是有封地的就老老实实的待在封地里,没有封地的就老老实实待在京城。而唯一追随朱棣的宁王主权还是被胁迫着造反的,其余两位支持朱允炆的也就只是遵从朱允炆的命令,但也未派大军与朱棣面对面的战斗,谷王朱橞虽派3000兵马协助朱允炆守城,但没过多久就投降了,算不算与朱棣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