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曾昭才
曾昭才,1957年出生于宁乡,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经济师,国际认证私人银行家(CPB)。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原一级巡视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第六届书法家协会理事,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湖湘名人书画馆高级研究员,省湘江书画院副院长,省企业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书法院副院长,香港国际书画名家协会常务副主席。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创新企业文化杰出贡献人物”;2019年、2020年度被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功勋人物”光荣称号。2020年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2020年、2021年度均被评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优秀特约研究员”;2021年被授予“全国新时代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个人”。
艺术源于实践
文/曾昭才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成为了社会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书法与诗、绘画、音乐并称“四艺”,被誉为“文化的瑰宝”和“东方之美”。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艺术作为精神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创作者(人脑)对客观事物(物质)的真实反映,是生活多角度多形式的集中体现。现实生活实践经验是艺术想象创造的根基,艺术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锤炼才能够得以成就。艺术源于实践,这是一条久历时间考验的真理。从古至今,无论是绘画、书法、音乐还是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必须依靠实践才能得以创作出来。只有通过反复实践,艺术家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艺术的精髓所在,从而在创造中表现出更深刻的意境和情感。如,书法这门技艺,对于初学者来说,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笔画和字形。然而,想要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则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实践和锤炼。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摸索和感悟,才能够让自己的技艺不断成熟,达到神韵之境。同时在实践中,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去,并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从而将艺术发展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艺术源于实践,关键在“源于”上下功夫,否则艺术创作便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笔者结合个人实践经历,从以下五个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从实践中寻找艺术素材
从实践中寻找艺术素材,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创作方式。艺术家们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和体验,发现其中的美和价值,将其转化为艺术素材,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例如,画家可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创作出优美的山水画;音乐家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的声音和节奏的感受,创作出动人的音乐作品;作家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出深刻的文学作品;书法家可以通过对某一生活场景和实践观察有所感有所悟,创作出符合场景主题的书法作品。
2019年6月12日,我参加省政府参事室和省文史研究馆组织的“乡村文化建设”调研,在浏阳沙市镇秧田村参观学习时,看到该村建有“农民书屋”、“展览室”、“体育馆”、“文化走廊”、“孝德墙”、“博士墙”(27名博士)、“教授墙”(12名教授)、“家风家训牌”和村民们个个都知书达礼,通过这些实践调研观察所得,让我由衷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乡风、家风的重视,感受到“文化”给乡村振兴带来的深刻变化,便欣然书写了“文化兴村”和“乡村振兴”等书法作品,捐赠给了该村。
同年8月,我与同仁(省人民政府参事:段建南、王一兵、谭晓风和周志新等同志)赴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考察。在了解到十八洞村从一个深度贫困的苗乡,通过政府的精准扶贫和村民十多年的拼搏奋进后,巨变成为一个家家户户脱贫致富实现了小康的先进示范村,大为赞叹,由衷撰文赋诗全面总结了十八洞村的发展经验:“秋风细雨精神爽,考察调研斗志昂。昔日荒凉无兽鸟,今朝处处凯歌扬。扶贫五化攻坚战,实行四包绩效量。重视人才文化先,乡村巨变普新章”。同时结合这些艺术素材,创作了“穷则思变”、“美丽乡村”等书法作品,热情讴歌这一变化。
从实践中寻找艺术素材,不仅可以真切地记录现实生活的变化,反映生活的本质,更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通过艺术作品促进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艺术家走出创作工作室,适当减少各种应酬,广泛深入生活实践,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寻找良好的艺术素材。
二、从实践中获得艺术灵感
实践是艺术家获得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艺术家可以亲身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感受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其艺术内涵,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知,激发创造力和灵感力;还可以帮助艺术家发现新的创作方式和技巧,创作别具一格的优秀作品或流派。例如,一个画家可以通过在户外写生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从而获得灵感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一个作家可以通过旅行和探索来获得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作品。
我在参加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名家书画展之前,心里有一些创作思路,但并不新颖。为追求艺术作品更好地契合活动主题,避免流于大众化,同时引发观者心里共鸣,为此,我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并深入研究澳门历史的变革,在充分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我获得了新的认知,从而激发灵感,认真创作了“璀璨之星”和“欢迎回家”两幅书法作品,并在参展中荣获“创新奖”。
2018年我参加新马泰文化交流名家书画展期间,通过参观新马泰三国、了解其国情,并与各国书画名家畅谈友谊、交流文化,同时共同进行艺术展示等实践,让我感受到“艺术无国界,交流传友情”,便有了这首即兴诗并泼墨挥毫:
艺友无国界,交流传友情。
南洋如墨水,大写普天宁。
2023年4月,我应邀赴上海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并被授予“中国品牌智库专家”。从接到通知,到上台接受聘书那一时刻,我深感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当前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期,各种不确定性给中国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企业要与世界品牌同台竞争,就需要“实干”,需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一批有经验、有专长的智库专家献计献策,想到这里,我心潮澎湃,灵感顿发,现场赋诗一首,表达了这一情怀:
赴沪参加“中国品牌智库专家”聘任仪式
聘书方正寄情怀,
实干兴邦铸品牌。
愿与诸君齐努力,
耕耘路上夕阳佳。
2023年6月6日,在参加“湘台专家研讨孙子兵法,书法交流同根同源之心”活动期间,我在充分了解台湾同胞所思所盼的基础上,结合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势所趋,现场书写“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品,并赠送给中华文化孙子兵法学会会长、台湾退役中将杨学仁先生。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对于艺术家而言,想要获得创作灵感,从而激发创造力书写出好的作品,躬身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从实践中确立创作主题
创作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它是艺术家对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认知和思考的体现。然而,如何确立创作主题是一个需要经过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实践是确立创作主题的重要途径。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体验、感受生活、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事物,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创作方向。如,画家通过在自然中观察、描绘风景来发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从而确定自己的创作主题。此外,艺术家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自己的创作主题。创作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从而让作品更深刻、生动和有力。
2019年,我应邀参加在中国台湾举办的“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第二届两岸湖湘书画交流展”。参展期间,感受到台湾同胞与我们血浓于水的深情,看到祖国美丽迷人的宝岛,一种同根同源的心情和急切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确立要写一幅表达海峡两岸共圆“中国梦”主题思想的作品,便创作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法作品,赠送给了台湾地区原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在看望台湾抗日老兵时,感受到老兵浓浓的家国情怀、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根同源的兄弟情谊,产生了“两岸一家亲”艺术创作想法,并将作品赠送给: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秘书长王清萍女士。
2020年10月,我应邀为长沙市雅礼中学百年校庆撰联。在现场参观学校发展成就展之后,深感百年雅礼之辉煌壮阔,培育英才无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为该校撰联:
大麓千林,不负山川为盛世;
九中百载,偏怜意气属英才。
并将其写成书法作品参展,获得中国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鲁晓川的高度赞扬。
在艺术创作中,确立一个主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主题可以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也能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
四、从实践中探索艺术方法
实践是探索艺术方法的重要路径之一。艺术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艺术方法,通过不断地学习、改进和领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方法;同时,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学习和探索,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从而更好地发掘自己的艺术潜力。
2021年我到韶山参观时,毛主席的诗作和书法作品让我收获颇多。毛主席是大书法家,艺术特色独具一格,独领风骚。作品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神韵非凡。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笔划的轻重;横、竖、撇、捺、弯钩线条的构思、字与字之间布局的巧妙;同一个字不同的写法和变化,令我大开眼界。我及时将这些领悟铭记在心,并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让我的榜书创作有了质的大幅提升。
此外,我为了积极参加湖南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书画、摄影艺术展,事先参观了5个名家书画展,请教了4位老师,并阅读了王羲之、赵孟頫多本原著,反复学习,深入思考,最后书写了一首自作诗并成功入展。
艺术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力。在实践中,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以寻找最佳的创作方式。
五、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取向
艺术家是创造者,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作品,更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取向。“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无论是诗词创作,还是书法创作,其素材,灵感,主题,方法,都是为创作服务的,创作不是还原,而是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也才能称得上是艺术。艺术家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加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价值观及作品审美取向的理解。
2020年9月7日至12日,省文史研究馆开展“培根铸魂 诗联天下——郴州行”活动。郴州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半条被子的故事”的发生地——汝城沙洲村参观学习时,“半条被子”故事中体现的当地人的淳朴、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让我非常感动。作为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要不忘初心,不忘先辈的热血,主动挖掘这些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财富,以此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滋养初心的时代价值。结合这一主题和审美取向,我现场书写了“军民如水”、“不忘初心”、“培根铸魂”等书法作品。2022年10月,我应邀参加广州科技协会举行的“中国院士、专家书法展”。在参观“中国航天航空和海洋科技成果展”之后,我现场为院士、专家、学生泼墨挥毫:“科技强军”、“科技强国”、“山河锦绣”等书法作品,获得在场100多名观众的长时间掌声。
多年来,我一直积极支持和通过艺术宣传来影响更多人关注自闭症儿童。他们是断翼的天使,虽然话讲不好,路走不稳,非常可怜,但他们的内心比社会上一些人要淳朴得多,真实得多,他们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值得全社会一起来关爱和重视。通过与孩子们的相处,我领悟到“博爱”、“善行”、“厚德”是一个值得长久践行的艺术创作审美取向。为支持湖南生命树自闭症儿童关爱中心,我书写了“博爱”、“善行天下”、“厚德载物”等书法作品,并将多次义卖款全部捐赠该中心,以此呼吁更多人来关注、关爱他们。
通过实践,我的作品升华了审美取向,不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多了一份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文关怀,融合了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的思考。此外,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创作,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艺术家需要了解和研究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取向,需要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经验、文化、世界观,以创作出具有独特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创作出真正的“人民艺术”。
艺术源于实践。实践是艺术得以成就的基础,是发挥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更是艺术永葆长青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