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初期,中国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堪称“万国造”,基本上全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缴获的,到了中后期,得到了苏联的援助,都换装了苏式武器,虽然在当时我们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但仿制、复刻或者改装还是有能力做到的,所以当年在战场上,部分志愿军部队也装备了国产武器。
那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当年志愿军装备过的国产武器都有哪些。
一、505/506型102毫米火箭炮
这作为我国的第一种火箭炮,在当时有多个名字,比如在东北生产的叫做“东北101.6毫米4吋6管火箭筒”,在五十年代定型的被称为“A3式102毫米野战火箭炮”,506型则被称为“506排炮”,在投入朝鲜战场后,都被统称为50式6管火箭炮,全炮重420公斤,可发射427型和488型两种杀伤爆破火箭弹,两种弹药都采用涡轮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5公里。
在战场上的50式6管火箭炮也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安装在牵引式炮架上,并带有橡胶充气轮胎,本质上使用美制M3A1战防炮的炮架改进而来,第二种使用带有钢制轮子的炮架,第三种则是使用固定炮架,虽然这种火箭炮在当时的产量不多,但在战场上也为韩美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二、50式冲锋枪
号称“国产波波沙”,是由国内“庆华工具厂”在1950年仿制生产的PPSh-41型冲锋枪,也就是苏联的“波波沙”,在定型后被命名为50式冲锋枪,其内部结构和外形,与原版波波沙基本上是一样的,所用的也是7.62x25毫米弹药,而最大区别就是在于,国产版50式冲锋枪没有继承波波沙的71发弹鼓,而只使用35发弹匣供弹,这样设计一是为了节省弹药,二是为了减轻重量,增强便携性,还有就是由于技术落后,波波沙原本使用铆钉固定的地方,国产版则使用焊接来代替。
在朝鲜战争期间,大约有30多万支国产50式冲锋枪装备了志愿军作战,因为射速快,火力猛的特点,得到志愿军战士们的信赖,当时还有不少的50式冲锋枪用来夜战突袭,成为最有可靠的近战武器。
三、51式火箭筒
在战场上志愿军缴获过一部分美军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有的被带回国,内经过研究后,在此基础上仿制出了第一种国产火箭筒,将M20原来的88.9毫米口径改为90毫米,在1951年定型后被命名为51式90毫米火箭筒,同年大约生产4800多具,随即装备给前线的志愿军将士们。
51式火箭筒和美制M20型一样,也配备了反射瞄具和双脚支架,能肩扛射击或者卧姿射击,还为其配备了135型和241型两种90毫米弹药,第一种135型是反坦克火箭破甲弹,原本是在二战日本某款火箭弹上发展而来,重量大约5.5公斤,有效射程大约250米,可穿透100毫米厚的钢板,第二种241型是尾翼反坦克火箭弹,根据美制火箭弹改进而来,重量约4公斤,有效射程150米,可穿透152毫米厚的钢板。
在朝鲜战场中,配备两种弹药的51式火箭筒,在志愿军手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摧毁了不少的敌军装甲车、坦克以及混凝土堡垒。
四、52式无后坐力炮
曾对战场上缴获的美制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进行研究,根据相同的原理和构造,仿制出了国产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可发射57毫米的杀伤榴弹或者破甲弹,其中杀伤榴弹全重2.6千克,弹片杀伤距离75平方米,破甲弹全重2.4千克,内部装有50克黑色TNT炸药,穿甲厚度大约70毫米,两种炮弹最大射程为3000米。
52式无后坐力炮还能依靠自行研制的轻型三脚支架,或者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上面的三脚支架来射击,在行军时,炮管与炮架分离方便携带,无论是在山地环境,还是在各种的复杂环境中,52式无后坐力炮都可协同部队作战,为此也深受志愿军战士们的信赖。
五、51式木柄手榴弹
51式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装备的第一款制式手榴弹,其外形、原理和使用方式,模仿民国时代的晋造木柄手榴弹,但这两者的设计,依旧没有脱离二战时期德国M24型木柄手榴弹的范畴。
国产51式木柄手榴弹相比M24的木柄要短一些,并且战斗部采用两段式,而不是一整个圆柱形,手榴弹全长大约250毫米,战斗部重量大约150~200克左右,内部含有50克炸药,引爆时间3~4秒,杀伤半径大约8~10米,曾在朝鲜战场上51式手榴弹大量装备志愿军部队,每个战士大约携带4颗。
六、51式手枪
51式手枪是根据苏联托卡列夫TT-30/33手枪仿制而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制式手枪,51式完全是参照TT-30/33型设计,包括结构、外形和口径都是相同的,也发射7.62x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但这种子弹经过仿制后,被命名为51式手枪弹,同样,弹匣容量也是8发,有效射程50米。
在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大多数指挥员使用的还是毛瑟C96系列7.63毫米手枪,当51式手枪问世后,开始逐渐取代部分指挥员手里的毛瑟手枪,51式的做工虽然比原型枪粗糙一些,但有着不相上下的性能,而51式手枪的诞生,也为后期54式手枪的设计打下了基础。
七、53式迫击炮
53式迫击炮是由“南京307兵工厂”在1952年,根据苏联PM-37型迫击炮的基础上仿制而来,在1953年仿制成功,被命名为53式82毫米迫击炮,相比原型PM-37的生产工艺更简单,全炮重量53千克,炮架重量18.8千克,底板重量15千克,炮管重量17.8千克,长度1.22米,53式迫击炮在定型后随即装备志愿军部队。
53式迫击炮能兼容82毫米杀伤破片弹、燃烧弹和照明弹等,其中杀伤破片弹重量大约3.22千克,为铸铁弹体,内部装有400克炸药,最大射程3040米,爆炸杀伤范围大约24~26米,由于53式有着和苏制PM-37不相上下的性能,在当时也得到了志愿军炮兵的认可,还被老兵们称为“82迫”。
八、53式步骑枪
进入朝鲜战争中末期,志愿军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援助,除了各类火炮外,在轻武器当中还有一款莫辛纳甘M1944型卡宾枪,在当时成为了志愿军的主力步枪,替换了之前的汉阳造、三八式、中正式等步枪,由于当时苏联正在撤装莫辛纳甘步枪,进入了自动化武器时代,于是就将整套的莫辛纳甘步枪的生产线、图纸及全套技术都卖给了中国,之后国内生产的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被改名为53式骑步枪。
国内生产的53式骑步枪也并非和M1944卡宾枪一模一样,53式骑步枪的刺刀底座和准星框更宽大,这样设计是为了更便于加工,弹药方面也是发射7.62x54毫米R弹药,有效射程500米,曾在战场上也有一小部分53式被改为狙击步枪使用,虽然不如半自动步枪火力猛,但出色的精度和实用性,也在战士们手里也发挥了作用。
九、53式轻机枪
根据引进苏联DPM轻机枪,国内在1953年仿制出了53式轻机枪,53式和DPM没有太大的差异,唯一区别就是由于当时的工艺落后,使得53式轻机枪的生产工艺相对粗糙一些,射速相比原版DPM略慢,其余的发射7.62x54毫米R弹药,使用47发弹盘供弹等特点都是一样的,有效射程800米、重量9.2千克。
在53式轻机枪定型后,随即装备前线的志愿军部队,替换了已经过时的捷克ZB26型、日制96/99式等轻机枪,成为了我军的第一种制式轻机枪。
十、53式重机枪
53式重机枪根据苏联的SG43“郭留诺夫”中型机枪仿制而来,在1953年定型为53式7.62毫米重机枪,随即装备前线的志愿军部队,也成为了我军的第一种制式重机枪,取代了之前缴获的民24水冷式重机枪和大正九二式重机枪。
53式和原型SG43也相差不多,同样发射7.62x54毫米弹药,使用250发弹链供弹,在这种弹药经过仿制后叫做53式机枪弹,每分钟理论射速600~700发,实际战斗射速每分钟300发左右,有效射程1000米,53式重机枪虽然没有当时的美制勃朗宁系列机枪精良,但相比笨重的水冷式重机枪和操作繁琐、可靠性差的日制重机枪再好不过了。
那以上就是当年志愿军装备的十大国产装备,如果文中存在不足,还有望大家指点和补充,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