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完成绩拼颜值、开学军训变校花、人美运气都会好……高考刚刚结束,期待成绩之余,“提升颜值”的氛围开始悄然酝酿,准大学生们成了其中的主力军。对美的向往无可厚非,而在身体上“动刀动针”,还要擦亮双眼,多一分谨慎。
制图 宋溪
火热“整形季”,出分后是最高峰
在助力“变美”浪潮中,不少美发店先行一步。记者看到,有的连锁店推出持本年度高考相关证件,享受到店全场烫染原价6折优惠。有的则鼓励考生“呼朋引伴”,约上同学好友一起打理发型,对二人行、三人行给予更大幅度优惠,还赠送剪发项目。
叠加618年中大促,一些医美App上的“医美狂欢节”、“夏日轻松瘦”等花式营销,令人目不暇接。打开社交平台,各类美容整形推广测评、笔记等随处可见,纷纷呼吁考生利用好近三个月的超长假期,以更完美的个人形象迎来新阶段。
从往年促销节奏来看,待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少机构还会掀起一波围绕“分数”的玩法。例如凭高考分数来院做整形手术,一分膨胀3倍,现场抵扣费用,“让每一份努力都不白费”。
丰台区一家医疗美容机构,618促销活动已经发布。当记者称孩子是高考生,想要做双眼皮时,店员表示,学生可以在促销价格上再去申请优惠。“咱们先带孩子过来面诊,具体设计一下,价格可以再谈。”
“最近咨询量上涨很明显”,朝阳一家医疗美容机构的整形顾问介绍,每年6、7、8月都是整形旺季。“十八九岁的学生来做双眼皮、开眼角等整形手术最多,建议尽早带孩子来面诊,高考出分那会儿,6月底会达到高峰。”
数据显示,去年7月初,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一项纪录被刷新:一天内就接诊了1650名患者,相较前一年暑期提升了近25%。
多强调“轻微”,潜在风险被弱化
与医美火热程度相比,记者注意到,机构工作人员在介绍相关项目时,会倾向使用“很简单、恢复很快”、“注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微创,什么都不影响”等表述吸引顾客。
以埋线双眼皮为例,一家机构的医美顾问称,她自己就做过,除了感觉微微有点紧绷,三五天效果就恢复得很自然了。“有的顾客当天做完就不红不肿,都是很常规的操作。”网络上,机构和医美博主等,也常宣讲微整形、轻医美等概念,无形中弱化相关操作的潜在风险。
几年前,女孩小方为了减肥,曾去美容院尝试埋线减肥项目。所谓“埋线”,就是将胶原蛋白线注射到体内,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减肥目的。一次注射作用持续一个月,埋的线会逐渐溶化掉。“说是给我用进口线,吸收了对皮肤还有好处。”
因为只是打针注射,觉得没有创口,小方没有考虑太多。在店员推荐下,购买了三个疗程。第一次埋线后,瘦了将近10斤,但半年就反弹回来。另两次也大同小异,三个疗程总共才瘦了三四斤。就是这几斤,小方也认为跟埋线关系不大。“店员要求埋线之后一段时间不能吃米饭,每次还要搭配吃两盒药,一吃就拉肚子,感觉掉的都是水膘。”
虽然效果不佳,好在没把身体“打坏”,回想起来,小方还有几分庆幸。在黑猫投诉平台,“求美”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消费者在美甲美睫店办理充值会员卡,种完睫毛当天,眼角膜发炎导致眼睛无法睁开;有的通过医美平台购买机构项目,注射玻尿酸后右侧鼻基底肿痛,去公立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生查出注射层次不对;还有的出于信任,找了老家美容院的一位熟人开眼角,效果很不理想,又不敢再去修复,进退两难……
三证一备案,确认资质是必须
三天学会整形、宾馆里做手术……医美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医疗事故层出不穷。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医疗美容领域消费提示。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增长近14倍。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全国数万家医疗美容机构中,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的12%。北京市朝阳法院梳理医疗美容纠纷案件发现,虚假宣传、非法行医是涉诉医美机构的两大突出问题。
除了“动刀”,近年来以“打针”为代表的各类微整形、轻医美项目走俏,但微整形绝不等于微风险。没有资质的机构人员对血管走向不了解,将填充类药物注射到血管里,可能会造成血管栓塞、坏死、视力受损甚至失明。
消费者应尽量选择三甲医院整形科室就诊,如果选择医美机构,接受手术前务必确认机构和医生相关资质。按规定,一家正规整形机构所有从事美容操作的行医人员,需具备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职称证以及美容主诊医师备案,即“三证一备案”。消费者可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输入医生姓名和所在医疗机构,查询该医生相关信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魏婧
流程编辑:U016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