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固投增速位居全省第三、GDP总量位于粤东西北地区首位……2022年,茂名市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位于茂名市中部区域的高州,2022年的表现同样亮眼: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农林牧渔总产值依旧稳居全省首位、固投增长率高于茂名全市平均水平。
靠“卖水果”出名的高州,去年成了粤东西北地区唯一百强县,是当之无愧的“粤东西北第一强县”。
作为“粤西粮仓”,农业是高州立身之本。
事实上,因为农业常年夺冠,外界一直对高州人有着“土老板”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地处粤西,让许多人常常将高州与“偏远”“欠发达”等形容词相联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位于沿海经济带西翼的茂名,近年来GDP总量均位于全省前10。而作为茂名市最为发达的县域,高州的各项经济数据也常年处于全省前列。单以农业论发展,对高州并不公平。
当下,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县域振兴“纲举目张”。作为以农闻名的县城,高州早已藏不住自己的雄心,一场向“产业强市”的嬗变在高凉大地悄然发生。
强市强县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而往往一个县域的发展强弱,所处的地市有很大的“话语权”。
强市容易诞生强县,这在2022年全国百强县榜单可窥见一二。去年,广东共有3个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县榜单,其中惠州占据两席(博罗县、惠东县),茂名(高州市)紧随其后。
在高州,鉴江穿城而过。
从近年来的经济数据排行来看,惠州GDP总量常年位于全省前五,仅落后于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而这些珠三角地市均是“无县城市”,市辖区不在统计之列。另一边,茂名GDP总量常年位于全省前七,领跑粤东西北地区,是名副其实的“GDP大市”。
当然,“强市有强县”并非约定俗成,县域能跑进“百强榜单”,关键在于经济数据背后的“战法”。
在惠州,对于产业的清晰定位,成就了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惠东县猛攻新能源、新材料、传统制鞋“两新一老”产业,博罗县则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动车、生命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清晰的定位让大项目有了明确的去处,也让各县形成了独具特色、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向前向强,兴农惠农”。从“粤西粮仓”到“中国荔枝之乡”,在县域发展的历史中,高州人善于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然而对于一个县域的发展而言,仅靠农业并非长远之策,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需要提质增效。
当前,高州全力推进荔枝深加工产业。
茂名也看到了这一点。“当好茂名产业强市、乡村振兴排头兵,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这是茂名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高州的新定位。
围绕新定位,茂名将梯度转移珠三角产业的主战场放在了高州,全力推动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列入茂名市承接佛山市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承接现代农业与食品、电子与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项目,力争在产业发展方面与珠三角制造强市佛山做到高度“吻合”。
就在今年3月,高州月余平整立即可用土地500亩迎建佛山飞地园区,为“佛山制造”献出了足够的“高州诚意”。
从高州的具体行动可以看出,一个强市为具体县市绘制发展蓝图,能快速打开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有效解决地方所存在的“哪里干”“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如此这般,不仅让县域强了信心,也有了底气。
转型升级
相传高州东北面23公里处的长坡镇旧城村曾是冼夫人开设幕府、主政生活所在地,其中出土的历史文物极具研究价值。
多年来,高州人从未停止过对自己脚下这片高凉大地的探索,以冼夫人精神为内涵,励精图治久久为功,奋力打造一片富饶之地。
高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
1993年,高州撤县设市,标志着高州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高州农业生产“以粮唯一”,工业落后,社会经济长期滞留在“粮食高产贫困县”的困境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州适时制定了“依靠科技,搞活流通,兴粮足食,兴果富民,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走上一条以商开路、农工并举、富民强县之路。
从过往的发展来看,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都是高州调整经济结构的一次“赶考”:“七五”时期,确立“农业为基础,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实施发展工业、经营城市“两方面突破”;“十四五”时期,提出“加快培育和形成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金属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
高州中力恒铝型材与不锈钢冷轧生产基地。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属于高州的发展命题日新月异。置于宽广的历史长河中观察,在每一个时间坐标中,工业经济都是农业大县高州回避不了、渴望触及的方向。
透视各地县域发展,工业绝对是经济的基石。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邓传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已逐步从产业配套的承载地向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加速转变。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最强县”昆山,还是“广东第一县”博罗,第二产业增加值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坚实支撑。反观高州,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微乎其微,毫不夸张地说,工业已成为高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
高州蒲康工业园区大型基建,引入国有资本,打造标准化厂房,企业“拎包”即可进驻。
进入“十四五”时期,高州再一次将发展的目光投射到工业领域。围绕工业发展,高州市委、市政府出台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十条硬措施”,按照“三年的工作要瞄准两年来干”的要求,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引进了广药王老吉精深加工项目、年产5万吨铝型材项目等一批“链主”项目。
发力工业,高州并非无依无靠。当前,茂名也在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茂名市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指导高州、化州等地编制完善县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分解主要目标、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政策措施向产业集群倾斜、工作力量向产业集群加强”。
可以说,茂名对工业的执着,让高州走得比粤东西北地区的其他县市更远。
或许有人会质疑,高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经济总量依赖资源禀赋,其GDP总量的提升是不可复制、容易枯竭的发展模式。
然而,事实却是,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加快推进建设、10万亩优质丝苗米产业基地提质升级、打造高水平“鉴江印象”示范带等一系列举措,正在为“广东农业第一县”高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催生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举目远眺,以工业与农业齐头并进的高州,将在产业强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南方+记者】韩安东 邱茜
【作者】 韩安东;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