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医院清理编外人员,就连在编人员也难逃

最近,“医院清理编外人员”的系列新闻引起医护工作者的持续关注,让部分医护人员胆战心惊,生怕自己变成“无业人员”。但也有人表示,自己丝毫不担心丢掉工作,因为现在公立医院的大部分护士都是没有编制的合同工,即使这样护士都紧缺,如果真的裁员,那谁干活呢?

医院清理编外人员,就连在编人员也难逃?

其实,引发这种讨论的根源还得追溯到国务院3月份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说起。《方案》中提到:要优化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精减中央和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医院清理编外人员,就连在编人员也难逃?

医院清理编外人员,就连在编人员也难逃?

该《方案》发布几天后,哈尔滨市就发布通知,要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并明确指出,医院等用人主体要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自聘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并逐步将已自聘人员转化为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

这是今年第一份把医院纳入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并写明实施细则的文件。而此次清理编外人员仅是哈尔滨机构精简计划中的一步。早在2018年,哈尔滨市改革精简事业编制22.7%,2021年提出至少再精简6846名事业编制。

但是,很多医院都有非编工作人员,这样的文件发布后,他们受到的影响大吗?答案是不大!中央党校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就此问题做出解释:“各地清理编外人员主要针对的是政府机关和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对于财政拨款占收入比例很小的医院来说,影响相对较小。”

其实,这场缩减非编医护人员的行动,也在慢慢向“在编”人员渗透!不管是医院还是其他事业单位,每年有多少人入编取决于有多少在编的人员退休,可以把编制空出来,另一方面也要看政府是否增加了一些新编制。近几年,大家应该可以明显感觉到,编制越来越少,想有编制越来越难了!

但是不管是清理编外人员,还是缩减编制,很多人的表现都很淡定。难道是曾经大家挤破头都想进的编制不香了吗?

有医务工作者在论坛网站上发帖称,现在的医院编制好像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特别是在大医院,大家都是多考多得,有没有编制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医护这种技术行业门槛高,且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因此,完全不用担心被优化和失业。甚至有人认为,编制是个“枷锁”,影响以后的跳槽!

就当前的医院现状而言,住院患者较多的科室都需要大量编外护士来缓解工作压力,尤其在儿科、康复中心、急诊科这些科室,工作量大且磨人,如果缩减医护数量,那这些工作谁来承担?患者的就医质量如何保证?这些都是现实的棘手问题。

所以,并不是编外医护人员就一定不利于医院发展,而编内就是医院发展的功臣。大家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来为医院创造价值。

因此,在《方案》中提到的“优化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更多地是优化行政岗位的编制数量,优化那些空闲或存在意义并不大的岗位,让国家财政的支出更加合理,钱都花在刀刃上。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编外医护人员也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仍有部分医院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编内外的待遇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某些医院在编人员有六险两金待遇,编外人员只有基础的五险一金,没有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这样会促使人才流出到更加公平的医院,不利于医院的发展,长远来看,也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差距。因此,如何缩小编内外医护人员的待遇差距,是相关部门和医院管理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公立医院的编制还是需要逐步淡化,这才有利于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包括在公立医院之间,和从公立医院向社会办医流动。”一位业内人士说。

从2011年国务院文件最早提出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公立医院、高校附属医院将逐渐去编化之后,近几年各级文件少有再提此事,尤其新冠疫情的暴发,凸显了公立医院人员稳定性的重要所在,这一话题更是被搁置。

不过,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完成了编制备案制的改革,从原本的编制随人走,改成了备案制定岗不定人,人走了编制还留在医院,让公立医院之间的人才顺畅流动。多位专家表示,公立医院去编制的阻力较大,未来医院编制改革的前景,现在并不明晰。

其实,不管是编内还是编外人员,想要不被裁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实力是当务之急,正如前文中有同行提到的那样,只要是有技能在身的,不愁找不到工作。

文、排版丨卢璐

编校丨王申冲

审核丨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