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胡梦然 张智 深圳报道
继4月多家上市支付公司自曝“跳码”后,再有公司进行“自曝”。持牌支付公司合利宝支付母公司仁东控股(002647)发布的“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披露,旗下支付公司存在“套用优惠类”套利事件。
“跳码”属于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操作。但在今年4月,拉卡拉率先发布公告自曝收单业务“跳码”,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翠微股份、新大陆、新国都等公司也相继发布公告披露“跳码”情况。
这场支付公司大规模“自曝”风波,背后是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动作。
天使投资人郭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之前备付金利息、“跳码”套利成为某些中小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在金融监管政策继续趋严、行业加剧整合洗牌的大背景下,近期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自曝违规‘跳码’,也是为了避免日后被监管部门发现后受到更大的处罚。”
仁东控股上半年预亏近1亿,受合利宝“跳码”拖累
上文提及的仁东控股在最新的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广州合利宝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在收单业务中存在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的情形,公司按照相关协议将涉及资金分批退还至待处理账户,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将所涉及资金计入营业外支出。
“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的情形”,即业内俗称的“跳码”“套码”行为。这一情况在行业内比较普遍,此前许多支付机构以此谋利。
合利宝自曝的跳码行为,也对母公司业绩产生了影响。仁东控股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在2023年1至6月续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800万至96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3500万至7000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9元至0.17元。对此仁东控股解释称,主要原因为:一是主要是受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公司部分业务利润同比有所下降;因贷款逾期大额计提逾期利息及违约金,计入财务费用;二则是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加,即合利宝“跳码”行为造成的营业外支出。
但这部分营业外支出所涉具体金额并没有披露。公司解释本次业绩预告是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的结果,未经审计机构审计,具体财务数据将在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并提醒投资者谨慎决策,注意投资风险。
《华夏时报》记者也就相关问题致函合利宝,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回复。
“跳码”行为被明令禁止
监管部门对“跳码”行为一直明令禁止,且不断加大整治力度。
2021年10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一台银行卡受理终端只能对应一个受理终端序列号,一台银行卡受理终端只能对应一个特约商户,即“一机一户”“一机一码”。
今年的5月22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的意见》强调,2023年6月底前,各外包机构应按照意见完成自查整改,将自查整改报告发送全体合作收单机构;2023年6月底前,各收单机构应按照意见完成自查,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按期落实意见要求,并形成自查整改报告存档备查。
“跳码”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年3月,发展改革委和央行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对发卡行、收单机构、清算机构之间的刷卡手续费的分配结构进行了调整,并对部分商户实行发卡行服务费、网络服务费费率优惠措施。主要分为三种收单手续费模式,分别是标准类(费率0.6%)、民生类(费率0.38%)、公益类(费率0),有支付机构便通过“跳码”操作,如对0.6%费率的标准类商户套用优惠类商户的0.38%费率,以此来赚取差价。
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琦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跳码”现象是指支付公司在处理交易时人为干预交易金额,将实际交易金额作出调整,一般是将金额调高以获得更高的费率返点,并从商户账户中支出返点费用。这种行为的危害在于,首先是对商户的欺诈行为,商户可能会因此被要求支付更高的费用;其次是对支付行业的不正当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最后,对于金融市场稳定也存在潜在风险,可能引发市场恶性竞争和不良影响。
“解决业内此种‘跳码’行为的关键是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对支付行业的日常监管,确保支付行业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提高风险意识,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交易的监控和审核,确保支付行为的合规性。”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振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陈振辉看来,对于企业来说,公开承认违规行为后,会导致市场信任度下降,投资者对公司的评价和投资意愿可能受到影响。
郭涛指出,这预示着行业新一轮合规整治行动即将开始,将进一步加剧行业整合洗牌。另外,随着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机构逐步退出市场,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质的头部企业集中,马太效应将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