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邵阳蓝印花布”再现古风雅韵

在苗瑶蜡染基础上,诞生了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花靛蓝色的双色布——

“邵阳蓝印花布”再现古风雅韵

“邵阳蓝印花布”再现古风雅韵

罗沙沙在晾晒蓝印花布。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通讯员 刘飞

邵阳县望江湖蓝印花布特色小镇,“蓝印之夜·青春飞扬”星光晚会近日举行。模特、演员、乐队,穿着蓝印花布“花式”登场,古朴、典雅的蓝印花服饰,展示非遗文化的大美,有千年文明“夫夷古国”的遗风雅韵。

蓝印花布制作始于唐贞观时期,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石灰豆浆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诞生了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花靛蓝色的双色布,当地人称蓝印花布。

明清时期,邵阳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这一珍贵的传统印染工艺命运多舛,差点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是一对母女的接续奋斗,才让蓝印花布走向大众视野。

复活传统蓝印花布工艺,建设保护性生产基地

记者见到杨彩虹和她的女儿罗沙沙时,她们正在为星光晚会上的模特秀做最后的定装彩排。罗沙沙在亲手设计模特的走秀服:“我们设计的现代款蓝印旗袍,能再现蓝印花布的魅力,展示中国女性的独特魅力。”

杨彩虹带记者参观蓝印花布生产流程。工人将棉制的白布放进大锅蒸煮,再将镂空花版(过去用牛皮纸镂空雕刻,现在采用机器在塑料板上镂空雕刻)盖在蒸煮好的白布上。同时,用豆浆与石灰混合制成防染浆,刮在镂空花版和白布上,防染浆浸入镂空缝隙,在白布上印下花式纹样。最后,工人将白布放入蓝靛与石灰混合而成的池子里浸泡。经过反复浸泡多次后,再去渣、清洗、晾晒,一匹蓝印花布才算大功告成。

看似简单的生产工艺,杨彩虹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寻找野生菘蓝制作蓝靛,杨彩虹母女先后20多次前往贵州山区寻找,杨彩虹还因此摔得腿部骨折。功夫不负有心人,母女俩最终在贵州找到纯正的野生菘蓝种苗,成功将菘蓝提取液发酵成蓝靛,一举取得国家专利,让蓝印花布焕发出原始神采。

2013年,杨彩虹创立湖南蓝印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邵阳蓝印花布”进行系统开发。为了将“邵阳蓝印花布”工艺发扬光大,杨彩虹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蒋良寿担任开发技术带头人,女儿罗沙沙担任产品研发总设计师,带出了一支专业过硬的研发队伍。同时与北京服装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一起建立研发基地,对邵阳蓝印花布系统保护。如今,该公司开发出蓝印花布、服装、床上用品、鞋子、配饰等上千种系列新品,销往北京、上海、张家界、新宁、韶山等21个旅游景点,走上意大利和法国的流行舞台。

建设蓝印花布特色小镇,走“非遗文化+乡村旅游”新路

“邵阳蓝印花布”在杨彩虹母女的保护下渐渐有了名气,当地政府决定再添一把“火”,支持该公司在风景怡人的望江湖畔,同时也是杨彩虹老家,打造蓝印花布特色小镇。

今年3月,望江湖蓝印花布特色小镇在湖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备案,该项目囊括了蓝印加工工坊、蓝印特色街区、蓝印特色酒店、蓝印体验民宿、蓝印农家大院、非遗劳动教育研学基地等内容。当地政府引(投)资2.8亿元,改建非遗蓝印村落面积达1.5万平方米。启动望江湖蓝印特色镇文旅融合项目,标志着邵阳县迈出了“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的第一步。

望江湖蓝印花布特色小镇建设紧锣密鼓:交通路网开始“白改黑”,村居民房“穿衣戴帽”统一风格,蓝印体验民宿、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快马加鞭……“望江湖蓝印花布特色小镇建成后,将带动望江湖村100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同时辐射周边数十个美丽乡村建设。”杨彩虹说。记者走在望江湖蓝印花布特色小镇,如置身古朴的村落,粉墙灰瓦,如诗如画,静谧且充满生机。极目远眺,天子湖水光潋滟,四周山峦如黛,宛如一幅山水长卷。

上个世纪90年代,杨彩虹远离家乡赴义乌成功创办企业,后来带动望江村周边2000多人到义乌创业。

2013年8月,杨彩虹怀着回报故土的情怀,在邵阳县成立湖南蓝印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蓝之旅”蓝印花布研学基地。但研学基地在园区,离自己的老家还有一段距离。当地政府邀请她在望江村共同打造蓝印花布特色小镇时,她爽快答应:“让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拔掉家乡穷‘根’,是我最大的梦想。”

艄公张海云从小在望江湖边生活,曾以驾渡船、捕鱼为生。因为家乡贫穷,张海云曾想过“逃”离这里,外出务工挣钱。蓝印花布特色小镇“火”起来后,望江村也渐渐有了人气。张海云开上了大船,每天接送前来参观的游客游览小镇风光,“如今家乡天蓝水清,小镇热闹非凡,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张海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