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强“退市风暴”:年内43家公司被强制摘牌,面值退市创新高|2023中国经济年报
华夏时报()记者 邱利 陈锋 北京报道
临近年末收官之际,在常态化退市机制下,又一批退市股逐渐浮出水面:*ST泛海、*ST华仪和*ST柏龙3家公司相继提前锁定面值退市,最新股东户数合计约为12.03万户。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今年以来A股已有43家公司被强制退市且走完了摘牌流程,这一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与往年相比,触发面值退市情形的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且主要集中于房地产概念股。
承珞资本合伙人徐泯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下,壳资源不再稀缺,炒壳已经成为过去式。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运行,加速A股新陈代谢,对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资本市场等方面非常有利。从“只进不出”到“有进有出”,整个市场生态日益健康。
面值退市创历史新高
随着A股市场震荡加剧,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收盘,*ST泛海报收于0.53元/股,收盘价连续13个交易日低于1元,在后续7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即使每日涨停也无法重返1元。这意味着,*ST泛海已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与此同时,当前处于交易类退市“阴影”下的公司还有2家,包括*ST华仪、*ST柏龙,12月18日收盘价分别为0.47元/股、0.54元/股,分别连续十五天、十四天股价低于1元,且均已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ST泛海、*ST华仪和*ST柏龙3家公司的最新股东户数合计约为12.03万户。
实际上,今年以来面值退市逐渐成为“主流”,截至12月19日,年内因股价低于面值而退市的公司有13家,显著高于2022年1家、2021年的6家,创下了历史新高。
全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退市新规实施以来,2023年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面临“面值退市”的风险,一方面,可能是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公司也可能由于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股价长期低迷,最终面临退市风险。
年内43家公司被强制退市
全面注册制落地之年,A股被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创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9日,年内已有45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流程,剔除被重组合并的中航机电、主动退市的经纬纺机,因触及退市指标被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高达43家,超过2022年的42家,再创历史新高。
实际上,从历史数据来看,A股近三十年仅有237上市公司完成退市。其中,2019年至2022年的四年,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0家、16家、20家和46家,单年纪录在今年有望被打破。
从退市原因来看,触发交易类退市指标,已是当前A股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2023年以来因为股价低于面值而退市的公司占13家,且多数集中于地产行业;与此同时,年内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的公司数量也不在少数,包括*ST科林、*ST文化、*ST光一、*ST蓝盾等近20家公司触及此类指标,一批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得以有效出清;此外,还有*ST泽达、*ST紫晶、*ST计通等公司因被认定存在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而被强制退市。
安光勇指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垃圾股”被市场淘汰,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不过,面值退市现象大增也对A股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积极性,特别是在高价位购买股票的投资者,面值退市会对相关股票的持有者造成损失。
退市新规凸显威力
2023年或将是退市大年,一大批“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被清出市场。
市场优胜劣汰加速的背后,主要得益于监管层对退市机制的持续完善。一方面,自退市新规施行以来,常态化退市格局日渐成型;另一方面,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显现,A股出清步伐显著加快。
开源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3年以来,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持续推进和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壳资源价值急剧下降,市场炒壳之风得到明显遏制,基本面的好坏已逐渐成为决定公司是否应该退市的重要判断标准。而“1元退市”(面值退市)的规则设计可以将那些基本面持续恶化的上市公司通过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方式使其股价持续低于1元,甚至对于部分股价极低的公司还能在20个交易日之前提前锁定退市,从而帮助投资者提早做出投资判断。预计未来“1元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还会逐渐增加。
安光勇表示,退市常态化趋势会对A股市场产生多重影响。首先,退市常态化能够加强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减少不良企业的存在,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其次,还有助于引导投资者更加理性地参与市场,避免盲目追逐热门概念或低价股的风险。不过,频繁的退市也可能引发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恐慌情绪,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平衡好退市的频率和稳定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