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方言与影视 |《长安十二时辰》:如何听懂唐朝话?【转发】

唐朝官话发音视频_唐朝官话_唐朝官话是什么话

· 大唐官话 ·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最近大火的剧背景建立在大唐开元盛世,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紧凑,简直让人欲罢不能!由于长安是政治中心,当然也是文化的中心,唐太宗开文学馆,吸引天下文人雅士。

那您想穿越回唐朝吗?

您想跟武则天杨贵妃李白贺知章一起喝酒聊天吗?

那么问题来了——您听得懂他们说话口音吗?

武则天是山西人,杨贵妃生于四川,贺知章听着吴侬软语长大的,李白更是据说一竿子戳到中亚去了。这天南海北的人凑到一起,就算是在现代中国,彼此的口音都可能要闹不少笑话给编成相声说,何况是在没电视机、没电话、没新闻联播、没视频聊天的唐朝,又何况唐朝全盛时候的疆域比现在还大、各种稀奇古怪的族群比现在还多呢。

唐朝的普通话是什么模样?很多人觉得既然现代普通话是以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话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唐朝普通话,大概也就跟首都长安的本地方言差不太多吧?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唐朝官话_唐朝官话是什么话_唐朝官话发音视频

○唐朝疆域图

唐代方言的地理区划,南北的分别大体是以秦岭一淮河为分界线”。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片,其中南方片包括“梁益之间、川音、蜀、山南、汉上、吴楚襄邓、吴人、吴音、江南、淮南、吴会间、会稽、江东、江外、江西、南楚、南人、南方人”,而北方片包括“高昌、关之东西、关西、鄺州、关中、关内、秦、秦人、三辅、陕以西、中国、关东、齐鲁、山东、晋绛以北、河北幽镇、幽州、北土、北人、江北”。

有学者认为“北方方音分为两区,一个是中原方音区,以洛阳话为代表,一个是西北方音区,以长安话为代表。”

先来看看北方方音区:洛阳音是唐代的一个标准音唐朝官话,是中原方音区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隋代,当时中国汉语有两大标准音,一个是北方的标准音,即洛阳音,一个是南方的标准音,即金陵音。

而到了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原来南北两地的标准音地位已发生变化。

首先是北方标准音地位逐步被当时的长安音所取代。

其次南方金陵音的标准音地位业已失去,已逐渐成为一种方音。这种不同时期的标准音的更替,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唐朝官话是什么话_唐朝官话_唐朝官话发音视频

○唐代方言分区(冯蒸)

唐代除了新的标准音首都长安音的崛起外,原来北方话洛阳音的标准音的地位唐朝官话,我们认为在唐代并未消失,虽然在唐代,主要的首都是长安,洛阳只是其东都,但洛阳音的标准音地位,并没有衰落。由于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首都,其又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安音在唐代成为全国文士的标准音,应该说是没有多大疑问的。”

南方方音区的研究成果:“南北朝隋代汉语北南两方各有一个标准音,北方的标准音是洛阳话,可以《切韵》为代表,南方的标准音是金陵话,可以《经典释文》为代表。

唐朝官话发音视频_唐朝官话是什么话_唐朝官话

○陆法言著《切韵》

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系统上得到解释。唐宋以后的各类韵书如《唐韵》、《广韵》、《集韵》及《韵镜》、《七音略》等基本上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繁衍而生的。

《切韵》是一个以洛阳话为基础,同时照顾方言的活方言音系。《广韵》中的方言材料分为有历史来源的和反映唐宋时音的两类。反映的可能既是古方言又是今方言。《集韵》中反映时音的方言词,个别的在《广韵》中已经出现了。它们集中在吴、楚、齐和秦等地,分别对应吴语区、湘语区、中原和秦。

再往后,《切韵》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历朝都有增补修删,但是宋元明清各朝代官方都承认这一系的语音才是读书做诗的“正韵”,所以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甚至百姓生活。大概直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这个文言文读书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才渐渐淡出了。

事实上在唐人的诗文中,散布着不少对当时方言的感知资料。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中有云:“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这是在南方反观北方,将诸夏语言视同一体。贾岛《送人南游》诗有句云:“蛮国人多富,炎方语不同。”这是以北人立场而概言南方,显然以“炎方语”与诸夏相对。

唐朝官话_唐朝官话发音视频_唐朝官话是什么话

根据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六朝时期的南方语音,至少要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当时的读书音,即标准音金陵话,它是以金陵士族所说的话为代表的通语读音,一个是口语音,即金陵土话。”长安音和洛阳音并为当时的标准音……所以在唐代我们把金陵音划归为江淮方音。”“六朝时期及后来隋唐时期的南方口语音,才是真正的唐代吴音区(今天所说吴语的祖先)。”

此类感觉均直观反映出当时汉语方言最大的差异是南北差异。

· 方言分类 ·

1.吴语

自中原南下,一过淮河便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方言区域。

萧颖士有诗云:“前程人楚乡,弭棹问维扬。但见土音异,始知程路长。”说的正是这一地区的状况。唐人对淮水以南的这个方言区,或称“楚”,或称“吴”。但更精确的表述是将这块方言称为“吴”语。《大业拾遗记》在记载隋炀帝以吴方言词“侬”入诗时解释道:“帝自达广陵,宫中多效言,因有侬语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战国时吴越之地均并于楚,秦汉以降往往将吴越一带也泛称为楚。

由此可见,虽然在现代汉语地图上,这一带已经是官话的地盘,但在当时,吴语才是这一带的强势方言。因此我们认为,以淮河作为当时吴语的北界,是较为妥当的。

2.楚语

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吴楚方言的过渡地段在江汉平原中部一带。这样就已经得到了楚语的北界和东界。这两条边界均是与其他汉语方言的边界。其南界应是南岭以北的今湖南南部,此地已是汉语核心区的边缘。

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归》诗云:“长沙人楚深,洞庭值秋晚”,“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从“入楚深”一语可以看出唐人心目中长沙正位于楚地的腹心地带。刘禹锡《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诗中“北渚不堪愁,南音谁复听”,写的也是湘江流域的方音。总体感觉,楚语在今湖南境内与非汉语并存,在湘水流域尤显强势。

3.闽音

唐人对吴、楚两种方言的关注度相当高,这两种方言的资料在我们搜集到的唐代方言资料中占据近半壁江山。在我们构建出的唐代方言区划中,东南部的汉语方言基本也就是吴楚二分。上文已提及,闽地的汉语势力在当时比较薄弱。

刘长卿《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诗有云:“旅食过夷落,方言会越音”,其对闽地持有特别印象可见一斑。到了唐末,闽语已经初步成型。许棠《寄睦州陆郎中(一作寄陆睦州)》诗云:“海涛通越分,部伍杂闽音。”题中睦州指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一带,属钱塘江流域,此为诗中“越分”所本。后句“部伍杂闽音”则表明,晚唐时的人们已经把闽地与越地的方音区分开来。

4.蜀音

与闽地方言有点类似,西南区域的蜀地方言开始露出独特面貌。蜀地的核心区域在四川盆地一带,三面环绕少数民族语言,北面与关中以秦岭相隔。值得注意的是,陕南的汉水流域当时应该是蜀语地区。

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诗云:“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井络”指岷山,是一条从陇南延伸至四川西北部的山脉。由此可见蜀音的势力在走出盆地后还向西北方向延伸了一段距离;所谓“褒斜”即褒斜道,“隔褒斜”意即隔着秦岭。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二者都在陕西省境内。但在唐代,秦岭是京畿道和山南道的分界,分明也是秦、蜀两种方言的分界。也有人给这一带的方言加上“巴”的标记。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有云:“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龙阁道所在今属四川广元。

5.秦音

最后看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的歧异程度要远低于南方方言,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关中一带的秦音。秦音不仅受到唐代音义著作作者的高度关注,普通文人也十分注意。

薛能《送冯温往河外》诗云:“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资料。诗中表明,秦音的分布向东不过黄河。结合上文论述,秦音在唐代的大致分布应该是在黄河以西、秦岭以北的西北地区。其核心部分则显然是长安一带的渭水流域。

唐朝官话_唐朝官话是什么话_唐朝官话发音视频

早在唐前期,北方民族势力在华北平原就甚为高涨。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安史之乱。

李白《奔亡道中五首》中写道:“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俗变羌胡语”一句,表明随着北方军队南下,汉语势力范围受到极大侵蚀。

与北方汉语势力范围受到侵蚀伴随而来的,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不断施加影响。安史之乱引发的北方人口大南迁,波浪式地一直持续到唐末五代。

张籍曾用诗人惯常的以古咏今的手法在《永嘉行》中有句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虽然用语极为概括,难以判断其所谓“在南”的具体所指,但大量的北方人口移居南方,对南方方言带来很大冲击是可以想见的。总体而言,当时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具有居高临下的文化优势。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比较鼎盛的时期, 唐代的文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方言也不例外,这样看来您最适合在哪里定居呢?

▊参考文献:

广韵和集韵方言词比较研究_冯庆莉

基于语感资料的唐代汉语方言分区_张伟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