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当时国语被称为雅言,以长安地方语音为基准,1300多年后,唐朝雅言已经不副存在,但根据语言学家考证,与今天陕西话相比,江南的吴语和福建台湾的闵南语更接近唐朝雅言,同时,日语音读法中也有很多唐朝古汉语的发音。
闽南话真的是唐朝的官话吗?
今日闽南人自称唐人,把家乡称为唐山都源于唐朝这段历史。台湾同胞都喜欢说他们的祖先是,唐山过台湾,世界各地的华侨聚居地都叫唐人街大慨源于此吧,
唐三藏翻译天竺文字,也是用闽南语的。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蕃进藏,每到一个地方,就用唐朝的“官话”问道:“夹系达罗?”(即:这是那里?)。西藏当地人一听尊贵的文成公主一路反复说“夹系达罗?”,便认为这是一句表示吉祥如意的祝福语,便逐渐流传开来以“扎西德勒”来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也许就是是藏语“扎西德勒”的由来,
阿里布达的名字,在网络文学界也应该是如雷贯耳了,不过甚为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
现在闽南话阿里不达就有无所不知和不三不四的意思了。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
从唐朝书写的文章措辞中可以发现,与现在的闽南话里的很多发音有相通之处,先秦的文章和诗,很多诗歌里的韵仄并不适合现在的北方语言,而是与南方广东等地的发音较为和谐默契。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河洛文化,而台湾文化又来自闽南文化,古老的河洛文化经过迁徙和发展,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使闽南话得以留存,从农业文明蜕变成海洋文明,并带动了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活动。
唐朝的官方语言与今天的闽南语发音相同,是真的吗?
bo iann e tai tsi, li m thang oo peh kong。。。
放送闽南语唐朝以后层次大合集,以泉州市志同音字表为例,拼音用台罗,如有错误请指正:
比较完整的层次:
非敷奉文读h-。没轻唇音是很牛,但是读h-是哪门子的唐朝官方语言?
效摄三四等文读-iau。鉴于有诗词证据表明宋朝闽语效摄三四等和歌豪押韵,那当时只能是读现在的白读-io咯,那么-iau只可能更晚咯。
止摄精庄文读-ir(不吐槽厦门漳州-u音值)。五代精组止摄变舌尖元音。庄组止摄更晚。
曾梗文读合并成-ing/-ik(我就不吐槽泉州可怜的部分-erng和全部-iak了)。入声合并是五代,阳声合并是北宋。
蟹止摄合口部分相混成-ui:宋朝层次。
零散的字:
鱼虞不分例:处tshu(~决)。
邪母塞擦音例:囚泅tshiu。邪母闽南文读基本读s-,读tsh-的几个文读怎么和普通话这么接近呢?
知组读塞擦音例:转tsuan,超,肠。说好的“上古层”知组读端呢?
宕摄-ang例:胖phang,乡hiang,亮liang,枪,肠唐朝官话,都是方言志上面下划两条线的文读唐朝官话,顺便比照“肠”的声母。不过正常的文读层-ong/-ok也未必很早。
果摄三等读-io例:茄kio。恐怕比宋朝还要晚。
江摄读-ong例:双song。可疑,可能很晚。
曾梗合口读-ong/例:弘hong,永iong。主体层次是-ing,新层次较晚。
咸山不分例:毯than。元朝中原音韵还分-m,-n呢。
一例:台湾闽南语经常把“牵”文读成。尖团不分,让我说什么好呢?
一个:宕江摄入声的复化。潮州话里多一些,不过闽南语里还是有的,比如泉州话落有个读音是lauh,用在表示掉落的“交落”一词里。普通话落有lao一读,可以体会一下。宕江摄入声复化在北宋时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