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为了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之美,微游甘肃特开设【非遗过大年】专栏,带领大家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
肃北祝酒词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是甘肃唯一以蒙古族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有碧绿的草原,还有终年不化的雪山和茫茫的戈壁滩。正是雪山、戈壁和草原,养育了独特的肃北蒙古族文化,他们因为常年生活在雪山之下,所以被称为雪山蒙古族。肃北蒙古族人民和内蒙古、新疆等地一样,创作了许多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文学。其中祝赞词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口头形式世代传承至今的最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之一。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也称赞颂词,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节日或喜庆的仪式上吟诵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交代吟唱祝词的原因理由,主体对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的描述与赞颂,结尾表达对未来的祝福意愿。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南山地区的党城湾镇、石包城乡、盐池湾乡及北山地区的马鬃山镇境内。祝赞词多在牲畜繁殖、毡包落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等庄重肃穆的场合或节日喜庆的仪式上吟唱,善于辞令的祝颂者以朗诵诗歌的形式,情真词切、感情奔放,为人们诵上吉祥的祝福。祝赞词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巴彦索恩祝词》《祭火祝赞词》《婴儿祝赞词》《蒙古包祝赞词》《迎亲祝赞词》《婚礼祝赞词》等等,表现了蒙古族人民通过祝愿、祭祀的形式,以期消灾弥难、安居乐业,过美好幸福生活的意愿。
祝词大致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吟诵者吟唱时蒙古族的服饰,往往在开头交代吟唱祝词的原因理由,即吟诵者要说明自己是以大家的意愿吟唱祝词的,然后对所要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的描述与赞颂,最后在结尾部分表达对未来的祝福意愿。
赞词早先融会于各类习俗仪式中,人们相信这样的赞美能够激发事物的活力,可增强壮志。早期的赞词并不仅仅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的文学形式,而是通过华丽的语句来取悦神灵以期望得到神的保佑与恩赐。过去,人们不了解自然变迁,无法掌握自然规律,因此深信通过语言可以打动神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赞词所赞美的对象更加宽泛,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种赞词都有其特定的吟唱场合,且由专门的吟唱者对赞美对象进行全面的颂扬。如“赛马颂”,从马匹的形貌起直到整个赛程中的每一细节,以及马的主人所做的赛马前的准备等,都会详尽地描述与赞美。
祝词、赞词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些细微差别。祝词是献给神和祖辈的口头颂歌,包括人们对天神、地祗、山神、河伯、火神、狩猎神以及牲畜保护神等的祭祀,或对英雄好汉及优胜者的赞歌,或是长者及老年人对青年一代的祝福。赞词主要是赞美景物的,它充满了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喜悦和赞赏的感情。如对自己家乡的山川土地,对新建的房屋,对年轻的骏马,甚至对相互赠送的礼品,都要进行赞颂。祝词、赞词因祝赞的对象不同,形式也有差异。但祝词中不无赞美,赞词中也包含着祝颂,因而祝词、赞词便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了。
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学形式,祝赞词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富。从牧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各种节日盛会到婚丧嫁娶;从马、骆驼到各种牲畜。从蒙古包到一个个生产、生活用具,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顶针,都有一定的祝颂和赞美。这些祝赞词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事物的功能、用途、特点、制作或成长过程,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它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成为蒙古族人民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精神食粮。
千百年来,祝赞词伴随着肃北蒙古民族穿过了岁月的长河,表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过去需要它,所以它几乎无处不在,现在仍然需要它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所以在不经意间它依然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肃北蒙古族服饰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均有各自的特点。就拿肃北蒙古族服饰来讲,在整个甘肃省少数民族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酒泉地区的优秀民间服饰文化,是古老肃北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遗存。
逢年过节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
肃北蒙古族特色服装主要种类有,做熟加工剪裁的白茬皮袍,氆氇长袍、各色布帛缝制的长短领、单夹长袍、四开衩单夹袍和无袖四开衩袍等。还有山羊皮(熟皮)制的皮袍和用细羊毛毡缝制的毡袍等。
生活在高原牧区的肃北蒙古族,在服饰穿戴方面独具特色。服饰制作主要原料大多来自牲畜的皮毛。到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王公贵族的官服逐渐消失,民间服饰也有所改变,但是基本的样式特点仍保持着。
男子穿宽下摆长袍,靠下腰系腰带,背后打褶,摆与此靴要齐。妇女也穿宽下摆长袍,靠下腰系腰带。现在肃北蒙古族男女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里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人男女均有冬夏两季帽子。蒙古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香牛皮或马皮制作的靴子,为小底圆头。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肃北蒙古族服饰是当地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缩影。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肃北蒙古族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应用,至元朝已基本定型。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肃北蒙古族服饰不仅在喜庆节日着装,而且在重大庆典活动上或时装表演活动上都能引起省内外众多游客的喜爱。
肃北蒙古族妇女喜爱打扮自己,不仅穿着娇艳瑰丽的服装,还佩戴各种装饰物。
已婚妇女特有的发袋,装饰有玛瑙、红珊瑚和银碗形及银元饰物。这种发袋做工复杂,是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刺绣工艺品。除发袋以外蒙古族的服饰,头饰物还有银质镶以各色宝石的耳坠、护身符盒,都是妇女盛装的组成部分。
同时,妇女们在脖颈上还要戴数串琥珀、玛瑙、翡翠、玉、蚌等组合搭配的项链。在无名指、中指上戴银质、玉质戒指,手腕上戴象骨、琥珀、玉石、玛瑙质手镯。蒙古族妇女佩戴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布特格”。这种饰物,小巧玲珑,精致华美。
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编辑排版 | 田彦龙 徐嘉
内容校对 | 孔贵平 代明亮 高海
审核发布 | 秦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