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用20个“华北屋顶”看云测雨

在-20℃的“华北屋脊”观云测雨

是什么感受?

跟着记者一起看看吧

1月11日,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而上,历时近3小时,记者来到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南台木鱼山的五台山气象站。

对于五台山气象工作者来说,气温达到-20℃,甚至更低,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五台山气象站站长董剑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28年,1月9日刚获得“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提到这份荣誉,他摆摆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站上所有兄弟的付出。”

董剑在五台山上有一群“战友”,他们坚守在这里,短的几年,长的数十年,见证了山西省唯一一个国家一类高山艰苦气象站68年来的变迁。

记者参观五台山气象站观测设备 图/李子硕

展开全文

五台山气象站是国家重要的气象指标站,原建于海拔近3000米的中台顶,其地面气象资料极具代表性。曾经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出入五台山的公路就会被积雪封堵,常常吃不上新鲜蔬菜,喝不上干净水;夏季多雾潮湿、雷暴多发,室外人工观测与设备检修艰难且危险。在山上待个半年是那时站里的常态。

1998年,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五台山气象站迁往海拔2208.3米的南台木鱼山顶。

“别看海拔只降低了近700米,对生活来说可是翻天覆地的改变。”经历了迁站全程的王俊杰感慨。

如今,气象站架设了高压线路、网络光缆线路,安装了采暖设备,蔬菜、粮食等生活供给有车运送,风廓线雷达、温室气体观测网、大气电场仪等现代化设备也陆续投入使用,工作、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临近午饭时间,大家围着长餐桌边包饺子边聊起了家常。“自我工作起,好像只在家里过了一次年。”2018年参加工作的张晓菲谈起这件事脸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色。在高山上坚守,与家人朋友长时间分离已成常态。

中国气象报记者与五台山气象站干部职工一起包饺子 图/陈磊

聊起在站里过年的经历,大家表示无论何时,读取数据、检查设备、制作预报、参加会商,这些和平日相比并无区别。不同的是节日氛围,值班的同事会一起包饺子、看春晚,祈愿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午饭吃完没来得及休息,几人便带着工具走出房间,去维修配电箱和围栏。

王强、马国凯向记者介绍设备维修原理 图/郝靖

大风在山上最常见不过。去年12月以来,7级以上的大风持续了近25天,吹坏了位于气象站院外的配电箱门,木头围栏散落一地。

检查损毁情况后,值班员康静东去仓库拿来一大卷铁丝。因为风在高山不会停歇,电箱门用铁钉安装好后,还要缠上好几圈铁丝,以防再次损坏。

吹散的围栏需要一块块重新安装,记者也帮起忙来。剪断铁丝、捆绑铁丝、捶打固定……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在低温的室外都变得艰难了一些。在风中劳动了一个多小时,大家的双手基本都已冻僵,终于把配电箱和围栏翻修牢固。

与此同时,副站长王强和业务组组长马国凯在设备厂家的指导下,维修好了失灵的酸雨自动观测系统。

王强、马国凯维修设备 图/郝靖

“在山上时间长了,我们这些人啥都干,一个个都是电工、维修工。”王俊杰笑着说。因为交通成本高,平时遇到网络故障、电路短路、仪器失灵等问题,大家都能根据经验解决一大半,解决不了的就远程求助专业人员,基本都能把问题搞定。

雪,是五台山气象工作者最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一年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和雪打交道。

大家对雪的情感,大约是“又爱又恨”。“既担心下雪太多影响正常生活,又担心冬季雪太少,无法缓解干旱。”张晓菲说。

1月13日,今冬第一场雪终于翩翩而至。从天而降的除了雪花,还有终于能缓和前期干旱的喜悦。董剑、高福元抓紧这一天气时机,带领其他四名同事相继在南台木鱼山作业点、大甘河作业点开展人工增雪作业。在自然降雪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共同作用下,五台山普降中到大雪,有效缓解了前期干旱与森林火险隐患。

忙碌了一天,大家终于可以休息了。在万家灯火的映照下,白雪覆盖下的华北屋脊更显庄严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