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科技日报》07版
目前,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已聚集企业近4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7家,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作为科技创新高地、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丝路科学城科研与产业优势叠加,成为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不二选择。
4月18日,西安高新区举行“双中心”核心区启动建设暨高新区二季度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其中,总投资39.09亿元的2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签约落地,标志着西安高新区“双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2022年1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而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丝路科学城则成为全国唯一的“双中心”核心承载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载体,也是地方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则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撑。
“全国唯一的‘双中心’核心承载区”这一新使命的加身,对于正处在提速建设加速兑现阶段的丝路科学城而言,不仅彰显了自身的不凡实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未来发展预期。这无疑是西安科创最具含金量的“荣誉证书”。消息一出,备受瞩目。
那么,全国唯一“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为何落地丝路科学城?
系统部署构建科技基础设施群
集聚了3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8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3家新型研发机构的西安高新区,于2021年启动建设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三个片区组成的丝路科学城。
在丝路科学城的建设中,西安高新区格外注重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的系统部署。大科学装置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配”。作为西安建设“双中心”唯一的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内,一批大科学装置及高端研究机构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初步构建起了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引擎”。
目前,丝路科学城正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以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高校院所、明星企业等为依托的科技基础设施群正逐步形成。
以丝路科学城的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为例,其不仅是一个支撑科学研究发展的实验平台,更是提高我国授时系统独立自主性和安全可靠性、支撑经济社会运行和国家安全长远发展的“创新利器”。1月13日,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项目获得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标志着项目建设工作全面开启。目前,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的部分项目已完成调试运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即将搬迁入住。
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成,既是丝路科学城作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基础牌”,又将反哺西安和西安高新区产生对高层次人才、重大科研项目的强大虹吸效应,助力西安和西安高新区实现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是百年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时任西安市市长李明远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西安力量。
可以预见的是,摘得“科研皇冠上的明珠”的西安,未来将是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倾斜地。而作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丝路科学城,也将迎来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历史机遇。届时,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的基础科学研究,会成为西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
多维发力充分释放科研与产业优势
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阔等特征的科技创新中心,包含了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两大要素,两大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至关重要。
而作为创新主体之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西安高新区始终将创新链贯穿产业链,并通过宽容的文化氛围、高效的制度体系和优质的配套服务,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产业是丝路科学城建设发展的核心支撑。丝路科学城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助推西安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
以西安高新区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西安建设,是国内首批以光电子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1月12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举行核心设备搬入仪式,以“技术服务+工程代工”模式,打造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为光子产业各类创新主体打通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化批量供货的完整链条。
在项目建设方面,由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新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将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集聚,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据介绍,丝路科学城不断吸引产业项目、研发机构落地,打造科技创新集群,全面激活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等功能。
目前,丝路科学城已聚集企业近4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7家,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作为科技创新高地、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丝路科学城科研与产业优势叠加,成为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不二选择。
高密度的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者聚集,高水准的合作沟通渠道、成果转化路径、运营服务体系,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将以打造核心承载区为依托,助力西安“双中心”建设和创新转型升级,提升西安科技创新实力。
强化支撑打造创新策源地
建设“双中心”是国家赋予西安的重要使命,承载“双中心”是丝路科学城难得的发展机遇。
聚焦“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需要,西安高新区提出将以“一年出形象、三年出功能、五年见成效”为目标,通过建设一批战略科技基础设施,汇聚一批顶尖创新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西安建设,涌现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孵化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项目,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核心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策源地。
据了解,西安高新区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先进制造产业链、补齐基础建设配套短板,集中开工5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92.43亿元,为“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持续赋能。
其中,西安高新区开工科创项目20个,总投资39.09亿元,涵盖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光子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82.18亿元,包括西安航投星链数控智造中心项目等一批投资力度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链项目。
“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将有力推动‘双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也为全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