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王雪纯:52岁无儿无女,选择丁克也幸福
2002年8月,北京正是三伏天气。
远在墨尔本的王雪纯,穿风衣戴帽子,
正感受着异国他乡冬天里的寒冷。
虽然来墨尔本大学学习只有一年时间,
但王雪纯的思乡之情很浓烈。
入学之前,王雪纯已经在中央台工作了10年。
她在央视工作的前半段,
一直担任《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
在来墨尔本之前,王雪纯又成为该节目的制片人之一。
由她主持和策划的节目改版方案,彼时筹备了有一个多月。
眼看就要到节目录制阶段,就好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在这冲刺的最后阶段,她非常兴奋。
偏偏这时候按照预定计划,她得奔赴澳大利亚来深造。
所以刚到墨尔本后,王雪纯的心里很不爽。
展开全文
对王雪纯来说,她对中央台的感情,
和其他主持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央台就像王雪纯的家。
而她多年来从事的主持工作,更是王雪纯的根。
她的父亲王枫,
八十年代曾经担任过中央电视台台长。
母亲林如,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代播音员。
王雪纯长大后从事媒体主持工作,也算是女承父业。
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
在母亲林如眼里,
小女儿从来都不是电视里那个干练的主持人,
而是自己最贴心又乖巧的孩子。
只要是在家里,
母亲从来不喊她大名,而是叫她三儿。
王雪纯有两个姐姐。
大姐叫雪迎,二姐叫雪征。
等到她1970年出生时,正好又是冬天。
于是父母就给她取名雪纯。
童年时代的王雪纯,最喜欢的事情,
就是在父母的书房里乱翻乱看。
每天,她眼巴巴地盼着父母赶紧出门上班。
等到家里就剩她一个人时,
王雪纯熟练地搬起凳子就来到了书柜前。
书柜里有很多书,虽然她还看不懂,
但王雪纯翻看得津津有味。
时间一长,
父母便知道她在家里的“小动作”了。
但父母并没有阻拦她。
王雪纯就这样,在童年时代断断续续翻看了一部《红楼梦》。
那时候母亲还有点奇怪,三儿究竟是怎么看懂的。
后来她才知道,女儿看书完全靠猜。
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王雪纯就猜它的读音和意思。
一来二去,她倒是慢慢学了不少字。
就这样,从小看“大书”的王雪纯,
很快就被父母周围的同事知道了。
6岁的时候,
母亲工作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要录制新节目。
彼时少儿部的老师,想让王雪纯去配音。
这份工作听起来很荣耀,可实际上很辛苦。
小配音员也得按照稿子来读,
而且在录节目的时候不能乱说乱动。
王雪纯到节目组一试,就省事多了。
她因为识字多,不用老师教,只要拿着稿子读就好了。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王雪纯和母亲成了同事。
通过电波,她给全国的小朋友念了很多歌谣,讲了很多故事。
虽然母女俩成了同事,
但因为王雪纯录制节目的时候,一般都是周末。
而且单位播音的地方还有警卫,
所以林如和女儿,平常很难在单位里碰到。
虽然母亲是播音员,王雪纯小时候也做过播音员,
但她渐渐长大后,却没有把播音当成未来的理想。
从小学开始,王雪纯也曾有过很多理想。
她想过去学外语,也曾想过长大后去当演员。
但上了中学后,渐渐成熟的王雪纯也明白,
自己将来学习播音主持是最有优势的。
就这样,当年高考时,
王雪纯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
对于女儿报考广播学院,当年母亲也很高兴。
但林如也说过,
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培养过女儿这方面的兴趣。
而对王雪纯来说,
虽然母亲当年播报的是最知名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虽然全国人民都能听到母亲的声音,
但对于这种荣誉,
王雪纯从没有觉得母亲有什么特殊。
倒是母亲每每准备稿子时的严肃和认真,
给王雪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大学四年时间,王雪纯在专业上的学习,
都是不自觉地以母亲为榜样。
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国家还管分配工作。
22岁毕业后,王雪纯被分配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部。
她最初的工作,是主持电视英语的教学。
除此之外,还负责节目的编导。
而且因为她曾有播音和配音经验,
王雪纯还参加过不少译制片的配音和翻译工作。
总的来说,在进入中央台的第一年,
王雪纯的工作是繁杂的。
从1994年开始,
王雪纯开始担任《正大综艺》的主持人。
这档节目当时在中央台很火,
除了室内的主持,
王雪纯还要经常跟着节目组外出拍摄和采访。
第一次外境主持,
是到摄影大师吴印咸家里去采访。
节目开始之前,王雪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按照节目组的要求,她作为主持人,需要穿西服套装。
但刚开始工作的王雪纯,并没有合适的衣服。
最后,还是借穿了姐姐的一套西服。
彼时的王雪纯,也不懂得该如何化妆。
所以,她彼时的表现,一切都很青涩。
只有那一副永远笑眯眯的样子,
在节目播出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就有很多观众给她写信,
表示就喜欢看她在节目中笑的样子。
王雪纯说过,自己平时就爱笑。
在工作状态中,也喜欢笑。
按说主持节目,笑与不笑要分场合。
而王雪纯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欢乐。
她曾专门给观众回信,
自己不是为了专呈现好的状态而笑。
就是从心底里感觉很快乐,
尤其是工作带给了自己太多的乐趣。
在主持《正大综艺》期间,王雪纯说自己收获了很多。
有友情,有信任,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
每次外景主持,那些所见所闻,
成为了王雪纯人生前半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
《正大综艺》在九十年代的风格定位,是世界真奇妙。
而节目主持人的王雪纯,在每期的外境中,
她还要充当导游,
将自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传达给观众。
所以在信息相对匮乏的九十年代,
这档节目很火,同时也带着观众领略了大千世界。
在《正大综艺》越来越火的同时,
中央台国际部又推出了一档新节目《环球》。
《环球》的主要内容,是引进国外电视台优秀的专题片。
后来又加入了固定的原创自拍节目。
无论是引进专题片的翻译配音,还是后来加入的自拍节目,
王雪纯也都有参与。
而且在《环球》后来播出的那几年,
作为外境主持,王雪纯也跟着节目组去过很多地方。
只不过该节目和《正大综艺》的定位不同。
前者偏向于娱乐化,而且每期还有跟观众的互动环节。
而《环球》的风格,则要更纪实和学术一些。
很多时候,需要对出访的地区,掌握充分的资料。
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选题,
多数时候还得请专业人士来座谈。
最后才能拿出一份定型的文字脚本。
所以对王雪纯而言,她那时候的工作,
已不再仅限于是主持了。
虽然自己的工作,和母亲当年的播音工作相差很大,
但母亲当年严谨的工作态度,
还是激励着王雪纯在自己的工作上从不松懈。
也因此,工作六年后,王雪纯就获得了金话筒奖。
1999年,她还被授予全国电视台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
除此之外,王雪纯也还主持过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但总体上而言,在2002年出国深造之前,
王雪纯的主要工作,还是在《正大综艺》和《环球》上。
而这些需要频繁出外景的节目,
也让那些年的王雪纯,去过很多地方。
尤其是一些到野外拍摄的镜头,
往往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危险。
这样一来,王雪纯每次出去,母亲都非常担心。
可王雪纯呢,偏偏喜欢把自己的历险记告诉母亲。
每次母亲都埋怨她,这样危险的事情,还是不要去做了。
但是说归说,母亲也并没有真的去阻拦王雪纯。
她知道,女儿真心喜欢这份工作,
不管自己是否阻拦,她都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2002年,经过一年的大学深造后,
王雪纯回国继续参与《正大综艺》的工作。
随后在2006年,正赶上中国俄罗斯年。
节目组决定到俄罗斯,拍摄几期特别的节目。
作为主持人的王雪纯,又要出发了。
不过她突然想起来,母亲在五十年代,
曾在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华语广播组工作过几年。
王雪纯觉得,这在华语广播史上很有意义,
所以她便动员母亲,一同去莫斯科寻访当年的朋友。
在女儿的陪伴下,林如去了俄罗斯。
她去了自己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一路走来,很多往事都在她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王雪纯看着母亲兴奋的心情,
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带母亲出来是做对了。
随着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
王雪纯对母亲的爱也越来越深。
她结婚后的新家,距离母亲住的地方很近。
只要平时在家里做了好吃的,
她必定会给母亲带过去一些。
除此之外,王雪纯也会尽力抽出时间,
经常陪着母亲去看戏。
虽然她在生活中事事顺着母亲,
可唯独在一件事上,王雪纯始终有自己的看法。
这件事就是丁克不要孩子。
多年来王雪纯在工作中高调,而感情问题却异常低调。
王雪纯后来的丈夫,就是大学时期的初恋,
两个人当年还是同班同学。
刚参加工作,22岁的王雪纯便和男友结婚了。
据说她的丈夫当初没有从事电视媒体工作,
再后来则进入了IT行业。
多年以来,夫妻两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工作上。
年轻时,身边不少亲友,也曾劝说王雪纯抓紧时间要孩子。
但面对周围人的催促,王雪纯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意见。
那就是不要孩子。
对于这一点,王雪纯多年后又曾谈起。
她说自从做出不要孩子的决定,
身边总是有人议论和指指点点。
但生活是自己的,选择也是自己的。
自己做的决定,就应该坚持,应该不受他人影响。
所以多年以来,王雪纯和丈夫,
一直坚持着他们的看法。
如今,52岁的王雪纯,已很少出现在电视上了。
近年来,她也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
偶尔会分享一下生活经验和心得。
去年3月,她在网上告诫职场新人,
不要轻易去陪领导喝酒。
除此之外,王雪纯也告诫未婚的女孩,
结婚之前,不要光盯着另一半好的一面。
双方都要把各自遭人恨的一面也表现出来,
如果这样两个人还能彼此包容,
那么将来的婚姻才会幸福。
就像多年来坚持不要孩子,
对于生活,王雪纯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
至于这些年,她不再出现在荧幕上,
不少观众都怀念自己,
王雪纯则表示,那其实是人们在怀念一个时代。
是在回忆当初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探寻。
那份探寻,是王雪纯早年跟随节目组的出发。
也是当年她坐在墨尔本大学校园长椅上,
对故乡的渴望和思念。
文|711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