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中国官职等级表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及道府衙的官员称谓及官衔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及道府衙的官员称谓及官衔

隋文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

内史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内史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长官叫纳言;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处理全国行政事务,长官叫尚书令,副长官叫左、右仆射。

尚书省下设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后改为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传郎。三省的长官等于秦汉的宰相。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专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补充。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省。

中书省:

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

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叫中书令。

门下省:

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长官叫侍中。

尚书省:

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是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

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等。

六部与地方诸州联系,必须通过尚书省各级长官。

唐初,以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共议国政,行使宰相的职务。因李世民即位前曾任尚书令,以后此职虽设而不任人,左、右仆射遂为实际的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

后因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中书令、侍中也不再常设。官虽不设,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高宗以后这些名号逐渐统一、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以本官加带此类头衔的官员,即为宰相。

但这些作宰相的人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唐朝宰相平时讨论军国大事的场所是政事堂,即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决策国家大事。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开始为三省长官,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人,以本官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衔,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宰相权力分于三省,宰相又由品位较低的官员充任,并且协同议事;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中国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级划分

1、在清代时,官帽珠子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级别:正、从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鹤,武官前后均绣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状如鹿,头上长有独角,全身遍生鳞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征祥瑞。帽顶,唐宋明的官帽上对称的两支就叫翅。举例清朝: 1.一品:180两 红宝石帽顶 绣仙鹤 2.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红宝石顶 绣麒麟 如: 将军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乌纱帽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3、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都是多大的官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 非官职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非官职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洗马,中国古代官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太子的属官。

中国古代官职四个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

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

古代地位排名顺序

古代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可以用“三教九流”来形容,“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流泛指那些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上九流:一宰相,二尚书,三督抚,四藩臬,五提督,六镇台,七道台,八知府,九知州

中九流:一流医生,二流金(算卦卖卜),三流飘行(卖写书联),四流推(测字),五流琴棋(挟琴卖艺和摆棋赢钱),六书画(卖书画),七僧,八道,九麻衣(看相)。

下九流:一流王八(妓院老鸨),二流龟(纵妻不贞骗人渔利者),三流戏子,四流吹(吹鼓手),五流大财(跑马卖解耍大把戏者),六小财,七生(剃头匠),八盗,九吹灰(贩卖烟土和开鸦片烟馆)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5条关于中国官职等级划分的问题「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及道府衙的官员称谓及官衔」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中国官职等级表的内容请站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