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评价日式服务?
ChatGPT:日式服务是一种传统古典服务文化,注重服务中的礼仪和传统仪式感。它关注沟通和互动,通过展现出尊重、礼貌和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客户口碑。它以“心”为中心,使每位客人感受到温馨的欢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总的来说,日式服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服务文化,非常值得鼓励和支持。
我:怎么评价海底捞的服务?
ChatGPT:海底捞的服务得到了普遍的赞誉,它以专业友好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环境温馨舒适。服务员的热情服务和周到贴心的细节处理都让人感到宾至如归,慷慨的食物份量、优质的口味,也让人持续的期待。
我也蹭一把ChatGPT,简单地让它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聊这个呢,因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日本网友对海底捞的评价,感觉很有意思。有一个人在咨询公司,做过10年的经营顾问,在体验海底捞后,称“大为震撼”,并且兴奋介绍了海底捞的经营模式,以及一些我们熟悉的特色服务,比如(发现杯子空了马上)倒水、美甲、扯面、还有国粹川剧变脸表演等等。
评论区也纷纷附和,感觉发现了宝藏,甚至十分感动。还有人说,他们还会帮你带孩子,比日本餐厅服务要好得多。宝友这话可不兴说啊,日式服务,那在多少人眼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日式招待「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金字招牌,那么和海底捞比较一下的话,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海底捞大家都知道,我们主要说说这个omotenashi,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服务人员,会珍惜和顾客每一次、每一天、每一瞬间的相遇,叫做“一期一会”,意思是你来消费,我们可能一辈子只见这一次面,所以我很珍惜。这个文化来源于日本茶道,但现在已经扩张到了餐饮、零售、温泉洗浴、乃至风俗业等等。
实际上,这种服务早就已经通过现代化的培训,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服务标准。就茶艺而言,茶师的穿着、仪态、语气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从进门迈的步子大小、步数,下跪的方式,再到煮茶、煎茶的步骤、动作、水花大小等等,都是固定的。幅度稍微大一点,那就是失礼了,得赶紧私密马赛。连常用的手帕,都有一套严谨的折叠方式。经过成熟训练的茶道师,不说是有感情的机器人,也算得上有机器的感情人了。
所谓一生相遇一次的感动,其实大多是营业假笑。这个我还有点间接经验啊,有一个朋友为了考察日式服务,特意去了一趟秋叶原最受好评的女仆咖啡店,那小姐姐的服务真的没得说,满脸微笑的拿着番茄酱,往你的蛋包饭上涂爱心,祝你吃好喝好。
可是小姐姐起身离开,身子还没完全转过去,脸上的营业微笑瞬间就垮了。那感觉呢……我一直信奉一个道理:还是假面的温情舒服。我宁可要假面的温情,也不要真面的刻薄。这个服务员肯定是做到了,就是保持得不够。那就应该使用社交第二条定律:观察别人不要太细,细了自己难受。
实际上当你仔细了解后就可以发现,日本所谓的传统服务理念,从封建时代发展而来的这套服务体系,是有明显的地位尊卑属性在内的,点头哈腰,全程敬语,营业假笑,乃至跪式服务,都建立在顾客为尊的基础上,这是一套主仆关系。
碰到不讲理的顾客,店员也必须忍着委屈,陪着微笑。而日本顾客中,爱扣细节的人又比较多,比较挑剔和较真,动不动就投诉。日本的企业文化往往也优先CPU自家员工,遇到投诉,就折磨自家店员,要求服务员反思,这就造成了服务人员更加难受。
展开全文
一位身在日本的知乎网友介绍道,自己的妻子就在日本连锁餐馆服务,每天店长都会把顾客投诉拿出来,所有人模拟演练,怎么鞠躬,怎么道歉,形成标准。实际上,多数时候未必是店员的问题,以至于该网友的妻子,经常气得吃不下饭,压力极大。
在海底捞呢,对待无理顾客的忍耐程度,肯定比一般店更深一点,但不可否认,其服务还是建立在人格平等之上的,海底捞会要求服务人员热情招呼,并不停拓展服务的宽度。但不会要求服务员“跪式”服务。服务是平等之下互相尊敬,还是标准化后尊卑有别,这是海底捞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omotenashi之间最大的区别。
可以简单检验一下这个观点:如果让你和服务人员位置互换,你会有什么感觉?反正那么多反复的规矩,客人离开要鞠躬到路口,我是真扛不住。我这老腰也受不了啊。我宁可在海底捞里,给小姐姐做美甲,或者给小姐姐做美甲也行,或者干脆给小姐姐做美甲。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能够忍受这一套呢?主要还是给的太多了。那给的足够我的老腰可以受得了。很多人刚去日本时,都会夸赞日本服务业成熟。一方面和招待文化有关,但主要还在于,日本的服务人员付出的额外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薪资水平。
其实海底捞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待遇也算不上非常高,主要还是靠管理的精细化和执行力,强行拓宽了服务品类。再加上有规模之后,快速跟进了数字化。ERP管理有专门的系统,后厨开始使用机械臂,前厅使用传菜机器人,这些才让企业整体的效率不断提升。
我们总是记住了海底捞的服务,因为那是我们能感知到的,可是忽略了海底捞那些系统化、自动化的布局。其实原本“顾客就是上帝”,这个口号,最早是美国人马歇尔·菲尔德在19世纪提出,原话是"顾客总是对的",但当时只是用来特色营销,而不是行业共识。后来这个口号在1960年代引进到日本,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可见随着服务业发展,商家会逐步意识到顾客体验的重要性。
我们的服务更习惯的是家人式的,不是主仆式的。哥哥姐姐,老兄老妹,家人们,我们这么叫。我很喜欢看一些美食up主,在全国各地探访美食,重庆、自贡、沈阳、天津、赣州,地方太多了。那里面有很多热情的店员摊主,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和顾客打趣,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标准化”的营业假笑。我想,中国特色的情绪价值服务,就藏在这样的街头巷尾中,如何将这些属于手工作坊级别的温馨舒适,扩大到整个现代服务体系中去,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但一定离不开互相尊重,人格平等,经济发展的大前提。本期就唠到这里,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