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古诗词中的古代生活器皿
“一箪食,一瓢饮”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仿佛借着这些器具
穿越回千百年前的寻常百姓生活
陶壶、陶甗……
千百年前,这些别具特色的器皿
在日常起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这一期,我们一起来聊聊
在陶瓷里经常看到的“鸡腿瓶”
特殊名称的背后,它是如何而来的呢?
展开全文
鸡腿瓶——前身
由于北方寒冷的天气,酒成了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于是他们发明了储酒的器物鸡腿瓶。
鸡瓶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鸡腿的一种瓶子,它设计的初衷是契丹人运输和储藏水、酒的工具,因此,它的胫部做成近似于楔形(倒梯形),口部为短颈的翻卷形式,这就为在瓶上系背带留下伏笔,口部的形式系结不会脱落,胫部的倒梯形可使套在上面的带扣越往上提越紧。
辽代鸡腿瓶
修长的瓶身也符合当时人们用于背水需要,亦或是骑马奔驰,小口装水不易外洒,长腹硕肩盛水较多。为了增加瓶身的稳定性,鸡腿瓶的底足制作得比较厚。
褐釉鸡腿瓶 首都博物馆藏
鸡腿瓶的胎质一般都是灰白粗砂胎高温后发铁红色,这种胎一经高温烧结具体很高的硬度,一般施釉都到底部,有黑,褐色,茶色几种釉色,釉面有明显的气孔,釉质混浊,身上多有与窑具剥离留下的窑疤,在底部多有窑砂,装饰上一般多光素无纹,个别有刻字的有剔刻花的。
灰绿釉鸡腿瓶 首都博物馆藏
总的来说鸡腿瓶的造型样式多变,有的特别清秀苗条有的特别粗壮挺拔,总之颇具神韵,尤为文人雅士所爱。
民族融合使得生活发生变化
当“梅瓶”在北宋出现时,还保留辽代鸡腿瓶烙印,它们的肩部虽然较鸡腿瓶隆起,但口部、胫部与鸡腿瓶十分相似。
鸡腿瓶☞梅瓶
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产的繁荣阶段,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并形成了梅瓶的自身进化,此时的梅瓶千变万化,口部变化也比较多,肩、腹的变化也呈多样化的形式。
只是,唐朝的梅瓶......似乎有点太丰满了。
唐 白釉梅瓶 故宫馆藏
还有一种主流观点,梅瓶是由契丹民族的鸡腿瓶演化而来,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契丹民族的兴起,差不多在北宋时期,晚于唐朝,所以,梅瓶应该和鸡腿瓶没什么亲戚关系。当然,也有另一派专业说法: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
我们比较熟悉的宋代梅瓶,应该是磁州窑出品的——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故宫馆藏
地位与磁州窑并驾齐驱的耀州窑版梅瓶,也是女神范儿十足——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矮梅瓶
耀洲窑刻花梅瓶
ps:想要了解更多古玩行业新知识、新资讯,关注“域鉴公众号”或下载“域鉴APP”,俯仰古今 共鉴时代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