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中国广东菜第一家

我们家并不奢侈,算不上钟鸣鼎食,我们不过是一个讲究饮食的家庭而已。

——江献珠

广东有两大美食世家:一个是谭家菜,一个是太史菜,这两个家族都诞生于广东南海。谭家菜虽创自广东,但随后北上,已经融合各菜系而成为顶级官府菜,名满京师。而太史菜则坚守广东,恪守粤菜特点并发扬光大,开创几十年繁华食事,更被推为“中国粤菜第一家”。太史菜由南海绅士江太史公创出,他是民国初年羊城食坛的首席美食家。

江太史公名江孔殷(1864-1951),同治三年生于广东南海县塱边乡。常言道,三代富贵方知饮食。江家祖上是号称“江百万”的巨富茶商,江孔殷本人则是清末最后一科进士。旋入翰林院,授职庶吉士。因粤人谓点翰林者为“太史”,故其以“江太史”之名直至终年乃至身后。

江孔殷

江太史公精研饮食,几近出神入化之境。他的嘴巴刁钻无比,鞭策着江家大厨精益求精,太史菜是在江太史公的百般挑剔和亲自参与下定形的。据江太史的孙女江献珠回忆,“约在20年代,是江家光景最好的日子。只要江太史第有什么新菜式,尝过的都会辗转相告,甚或要酒家仿效烹制。”

展开全文

“太史菜”一时在广州城内风头无两,城中各大酒楼唯太史第马首是瞻。江家每出新菜,各大酒家立即盗版,冠以“太史”之名招徕食客。而凡冠以“太史”二字的新菜,一经推出,也会立刻大受欢迎,风靡一时。当时的军政要员、中外使节、殷商巨贾、各路草莽英雄,无不以一登太史第宴席为荣。

抗战后,“太史第”家道中落,江太史公皈依密宗,改行茹素。但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流落省港两地各种“社会餐厅”的历代“太史第”大厨,却为我们大体完整地留存了一份活色生香的“口头文化遗产”。

中国粤菜第一家

来源 | 红厨网

太史五蛇羹

90多年前的广州,在每个秋风乍起、新凉入序的“蛇季”,江家里里外外就显得格外闹猛,并“一直扰攘到农历年底”。所忙者惟有一事——举办蛇宴。每天只办一桌,每桌都有太史五蛇羹,它是蛇宴的主角、卖点及灵魂,也是“太史菜”里的重头戏,横扫秋冬。据说广州吃蛇成风,就是自那时起。

从江太史孙女江献珠的回忆中可以看到,江太史家的五蛇羹其讲究处可说一时无两,蛇是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锦蛇,浸熟或蒸熟蛇身后,撕成极细的肉丝,加入鸡肉丝、果子狸肉丝、鲍鱼丝、广肚丝、冬菇、木耳、生粉、菊花制成蛇羹。佐料有薄脆、柠檬叶丝、菊花瓣等。所有配料对刀工的要求都极为细致,才能使得食材的鲜味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一碗蛇羹成为一个各种食材互为表里的集合,每一样食材都失去自我又释放自我。一碗羹里有千丝万缕,舀之连绵不断,入口才能百转千回。

菊花是五蛇羹的关键佐料之一,因此选材要精益求精,决不可马虎。据说太史第内终年雇佣四个花王,其中两个专事种菊。蛇羹用的多是自栽的大白菊。另有一种奇菊叫‘鹤舞云霄’,状似大白菊而白中微透淡紫,是食用菊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要用的时候,女仆把大朵的菊花摘下来,倒着放入一大盆清水里,手执花柄在水里摇,把花里的虫子、纤尘去除净尽,再用剪刀逐瓣剪出备用。入菜之后,似雪般素净柔软,其香淡而不散。

把五蛇羹的美味升华到最高峰的是最后洒上的薄脆和柠檬叶丝。柠檬叶是五蛇羹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带有柠檬味的清香及树叶特有的苦味不仅起到去腥的作用,更为醇厚的蛇羹凭添了一丝清新之气。采柠檬叶有讲究,嫩叶不够味,老叶太硬,要挑不老不嫩的叶片,撕去叶脉对半折叠,卷成一个小筒,即切即用,且要切得细如蚕丝,务求香味更鲜。

而炸薄脆也不能含糊,厨子“把面团开薄,撒好粉,用棍子卷起来,再把棍子拉出去压薄面卷。之后,把面卷摊开,擀薄,又再撒粉,卷起,压薄,擀开,直至面皮够薄了,便切成榄核形小片,投下油锅炸脆,好吃得很。”按说极清淡的蛇羹与油炸薄脆应当是极不搭调的两者,但将薄脆放入蛇羹之后却产生了焕然一新的美味:薄脆的酥脆感和油香味能令人心情愉悦食欲大增,包覆上蛇羹后更是鲜美;同时由于上桌前才泡入,尚未完全与汤羹化为一体,因此不会破坏原本的清淡滋味。这就像吃粥放油条一样,是一种绝佳的美味体验。

龙虎斗

龙虎斗是蛇餐中一道名菜,又名“豹狸烩三蛇”、“龙虎凤大烩”、“菊花龙虎凤”,原料以毒蛇为主,用眼镜蛇、金环蛇和眼镜王蛇(俗称三蛇,广东人叫饭铲头、金脚带和过山风),配以老猫和母鸡煨制而成的,吃起来特别滋补有益健康。“龙虎斗”,不仅名字新鲜有趣,而且烹调技术到家,造型优美,味道独特。

它以蛇为“龙”,以狸为“虎”,以鸡为“凤”,经过精心烹制,置于盘中,其形状如龙蟠,虎跃,风舞,但见:金龙盘缠,猛虎吼叫,凤凰展翅,再加上红红绿绿的佐料点缀其间,恰似一件活生生的艺术欣赏品,叫人惊叹不已。蛇之鲜、狸之嫩、鸡之美混合正在一盘菜中,使得这一盘本属生猛的美食,靠着一度“鲜”字降服了羊城的食客。食用时,如能配上蛇胆酒,边饮边尝,那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虾子柚皮

粗料细做正是粤菜的本质,比如这道太史菜中的“虾子柚皮”,要将原本弃之不用的柚皮变得有滋有味,成为一道名菜,其中功夫不言而喻。主料柚皮,从前一直都使沙田柚,十多年前,转用被刻意培育成果皮超大、超厚的“食皮柚”。挑食材时就要讲究,不能等柚子完全熟了,要在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前后,柚子还未长足肉,皮青而厚时采摘。虾子则为大澳海虾所出,虽已经晒干,为了除腥,仍要入生铁白镬,落姜、葱再度炒干,在油纸上摊冻后入樽备用。

正式烹饪时,首先得将柚皮表层的青皮去掉,只留下棉絮状的白色内层,还得小心保持其形状完整,不能弄得支离破碎。这内层还不能直接入菜,同样得经过精细的处理,这个功夫就深了:先浸水,让它像海绵那样吸饱水分,再捞起榨干;复入水,再榨干。如此翻来复去折腾四至五回,就是为了充分松化柚皮内部的韧性纤维质,同时去除苦涩。然后,以鲮鱼肉、猪腩肉、 虾米、牛肉、瑶柱等煮成的上汤焖 8小时;待柚皮尽吸鲜味的汤汁,再将焖好的柚皮扣上虾子及蚝油煮成的酱汁才成。每项工序稍有马虎,或者柚皮选得不好,都会大大影响成菜的品质。

柚皮原本无味,却因着那酱汁的浓郁而显得有几分上口,再辅以虾子的鲜味,以及柚子皮原有的几丝清香,软糯芳香可口。第一箸入口,无论是质地和味道,会有那么一二刻,让人恍惚起来。细嚼之下,荤和素、灵与肉、海洋的腥甜与泥土的芳香,那叫一个神出鬼没,五迷三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

太史田鸡

田鸡即是青蛙,在南粤被奉为上味,如乾隆《广东通志》说:“百粤之民以蛙为上味。”这道“太史田鸡”,实际上是以冬瓜做主角,田鸡做配角,命名的时候,却只有田鸡没有冬瓜,冬瓜因角色卑微而被隐去,只有真正的饕客才知这道菜的主角实际是冬瓜。

正版的“太史田鸡”,是用田鸡腿、珧柱、火腿、扁尖、精肉和削成棋子形的冬瓜同炖的,所余的田鸡、老的扁尖和修出的冬瓜碎块就用来煮汤,味亦清鲜。冬瓜切块非常讲究,去皮后要裁成一只只直径3厘米、厚2厘米的小圆块,像一只只象棋的模样,外形美观,很考刀功。蘑菇水发洗净,与冬瓜分别用沸水烫过,为了去除冬瓜的青味,烫的时候放一小块陈皮,烫完过一下冷河。笋尖要用冷水泡浸30分钟,用清水焯过。田鸡只取大腿部分,用姜汁捞过,入油锅稍爆。然后各料汇入炖盅,上笼炖40分钟便成了。

据江太史的孙女回忆,太史田鸡最关键的是干毛尾笋尖。小时候,她把这干毛尾笋尖叫扁尖,实际上是一种腌过的咸笔笋,又幼又长,绕成一团团,是淮扬名品。太史田鸡用的是扁尖最嫩的部分,成品鲜甜稔滑,爽嫩可口,清香馥郁。可以说,扁尖是太史田鸡的画龙点睛之笔;没有扁尖的太史田鸡,只能称冬瓜炖田鸡,大煞风景。现在没有扁尖,顺德人就用笔笋、冬笋或鲜笋尖代替,但是现时的制法,已不能尽显此菜的真味了。

陈太吉冰烧肉锦绣

讲起冰烧肉锦绣,就不得不提“陈太吉”了。很多人以为陈太吉是一个人,实际上它是一个叫做“太吉”的酒庄字号,而“陈太吉”的老板就是著名的陈如岳。他是张槎莲塘人,后来中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辞官归故后创办了太吉酒庄。为在众同行中脱颖而出,陈如岳在继承家传的米酒酿制技艺基础上,不断研究新酿酒手法。由于当时生活物质较为贫乏,猪肉属于奢侈物品,为显示“陈太吉酒庄”的米酒是真材实料,比别人更好,陈如岳尝试了“猪肉浸泡”的陈酿工艺。

莲塘陈如岳故居

黄苗子先生在《茶酒闲聊》一书中对玉冰烧的制作有着非常具体的描述:

“酿造的方法,是选上好米酒入缸,把选好的肥肉块蒸熟去皮切块,浸入酒缸中,肥肉脂肪逐渐溶化,然后沉淀滤除掉,留下晶莹白色或略带浅黄的透明酒液,这就是入口柔和香醇而不甚烈的玉冰烧。”

因猪肉能吸附杂质,泡在酒中能与酒液融合形成独特酒香,并醇化酒体,再经埕藏,产品便形成了“玉洁冰清、香味独特、醇和细腻、余味甘爽”的风格。最初陈如岳把这种米酒取名为“肉冰烧”——因为泡在酒中的肥猪肉就像晶莹剔透的冰块,后来觉得“肉”字不雅致,而粤语上的“肉”与“玉”同音,于是将“肉”字改为“玉”,“玉冰烧”米酒从此闻名遐迩。

这道传统的陈太吉冰烧肉锦绣用的就是陈太吉酒庄酿造的玉冰烧。广东人喜欢秋冬进补,而玉冰烧入菜,除了更能带出菜肴香味,更能让肉类和海鲜的口感更酥软甘甜,营养成分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汤汁风味更佳。这道“陈太吉冰烧肉锦绣”精致到简直让人有不忍吃的感觉!猪肉的表层铺着一层白砂糖,品尝前先用喷枪烤至焦糖状,使得表皮十分脆薄,猪肉则入口即化又不失嚼劲。

富贵石榴鸡

富贵石榴鸡完全是以手工制成,以鸡肉、瑶柱、干贝、冬菇等制成内馅,口感鲜嫩而又清淡,而最考功夫的则是外皮,由鸡蛋清煎成,薄如蝉翼,吹弹可破。透过薄薄的外皮,几乎可以看到饱满的肉馅那娇艳的色泽,伴着高汤送进嘴里,蛋皮薄而韧,内里微烫却分外鲜美。石榴鸡以大气、高贵为特色,当年备受富贵人家和大酒楼的青睐。可惜这道菜相当考较功夫、又花时间,现在基本已无酒楼敢做这个菜。

鸡子戈渣

「戈渣」正写应作「锅炸」——油锅炸物,原本是北方的一道甜点,江太史将其改为咸点。鸡子并不是鸡蛋,而是…公鸡做太监前”净身”时从体内取出的腰子,把腰子的薄衣去了,加进以老鸡和金华火腿熬成的上汤,一起制成糕状,再切成像骨牌的形状,再蘸干生粉炸至焦黄,是外脆里嫩的美味食物。“鸡子戈渣”后半部是炸的作法,粤语该叫做”锅炸鸡子”或”鸡子锅炸”的,大概是满人或不懂粤语的外省人吃过”鸡子锅炸”,广州人误为“戈渣”,后来菜馆写菜单的也写了“鸡子戈渣”。这道菜制作的工序多、难度高,吃起来金黄色的外衣酥脆不腻,咬破开鲜美侵袭,犹如凝固的高汤。现在一些高端的粤菜馆还可以见到这道菜,只不过大多数已将原材换成鸡蛋,此“鸡子”已非彼“鸡子”矣!

金冠顶玉簪田鸡腿

玉簪田鸡腿,昔日上等人的宴客热荤菜,要将田鸡腿拆骨起肉后,插入火腿、冬菇、笋丝、兰度等,造型精致,如碧玉发簪穿过发髻。其中冬菇在浸发后要用二汤和鸡油煨熟;火腿则需用蜜糖水预先浸泡一周,消减咸味;笋丝要选用佛山本地的沙口笋,爽口甜味足。这些讲究的细节,一环紧扣一环,可惜功夫多且考究,现在已很少厨师会做。

玉簪田鸡一上桌,田鸡腿肉缠绕着碧绿的兰度,看卖相便知手艺非凡。玉簪是逐根调味,大地鱼的鲜味活化了头段的风味,随之而来的是田鸡的鲜与兰度的嫩甜,恰好的猪油香气伴随全程,很出色。

冬瓜蟹钳

制作前先用冰水锁住蟹钳的原味,再手工剥壳,原只拆下的整只蟹钳,只要有一点剥的不好,蟹肉的外形被破坏,这只钳就废掉了。所以如此一个蟹钳比吃上整只蟹还要贵。夏季时令的冬瓜,只取最好的一小部分,没有一点经络瑕疵,垫在蟹钳下面同蒸,令鲜汁缓缓渗入,达成透明如冰种老玉的剔透效果。极简的食材搭配,橘红与雪白的色泽,鲜美的蟹肉与水嫩的冬瓜组合出如水墨画一样淡远清香的效果。那本来无味的冬瓜变得极尽鲜美,入口即化,蟹肉细嫩而鲜甜,吃罢齿颊留香,心里烦躁的暑意一扫而空。

玻璃明虾球

这是一道考刀功及火候的菜式,选用二百克重的虎虾,以高超刀工,连壳切去肉身表面的红色,故全身皆白,玻璃之名因而得来。只见大大粒的虾球外表雪白,其背部给划上几刀,经泡油后就如花般开起来,这是刀功的表现。这道菜曾难倒无数摄影师,皆因明虾上盘时那种纯粹通透的白色,几乎与白色餐盘融为一体。制作时用低温油泡,实行慢煮,再打个玻璃芡,伴碟是一片金华火腿。吃入口中,便感到肉身之鲜脆弹牙,而最中间的位置仍然维持软滑的微溏心状态,火候的掌握是完美的。食之简直是嫩中带爽,虾味清鲜而不腻。而这好品质的来源,除了考究去除肠筋时的精细手工,严苛选材也是关键。

炒桂花翅

所谓桂花不是真的木樨,而是指鸡蛋炒得松散后,星星点点落在菜中好似秋日桂花,因此得名。炒桂花翅原本就是经典的广府菜之一,经太史公的家厨改良后,配料多达十六种,除了常见的芽菜、金华火腿丝等,另还有韭黄、芫荽、香菇、蟹肉等等。经炒制后,翅丝极为干身,毫无多余油分,蛋花像雪花散落而蛋香镬气到位,一入口便感觉各种食材在口中爆炸,咸鲜香脆爽嫩各种味觉和口感交错呈现,令人一吃难忘。

榄仁肚尖

榄仁肚头,绝对新鲜的猪肚是这道菜的关键。首先何谓肚尖,顾名思义,只取猪肚最前端的一小段,余者皆弃之不用,一道菜总共大约需要二十个猪肚,才成就了这盘无与伦比的佳肴。并且猪肚还要用特别的蟹汁腌制,因此入口特别脆爽。榄仁乃榄仁树果实的果仁,因形似橄榄而得名,与橄榄无关。其香气突出,油脂丰富,入菜可提香并增加口感。整道菜表面看平平无奇,但一匙入口,鲜香扑鼻,多重口感在口腔内瞬间爆发,是一种集合式的味觉体验,肚尖自然弹牙烟韧,非常出色,榄仁亦是香味突出,食用时需一口气将多样材料送入口中,才能细品最高境界。

腊味生菜包

生菜包或者叫“春盘”这个形式,明末清初就流传在顺德佛山广州,因内馅为各家巧厨根据自己家人口味定制的肉丁,外围包裹生菜,故此引申为添丁生财、团圆美满的“意头菜”。其中太史家宴也用这个菜。

它的馅料以蚬肉为主。新鲜蚬肉都是疍家妇挑来沿街叫卖的。蚬肉要先拖水沥干,腊肠、腊肉、咸酸菜、韭菜全部切粒粒。要想馅料香,关键是开锅时先下腊味,爆香了腊味再放其他馅料同炒。这道“腊味生菜包”,最正宗的是要用过去的那种“玻璃生菜”,松松的一大棵,叶大而薄,颜色青绿。一瓣瓣摘好洗好后,还要冷水兑开的灰锰氧水里浸一下,再清洗一次然后用毛巾吸去叶片上的水珠。

吃生菜包的规矩是:众人依次坐好,即包即吃。包的时候也是每人面前放一只碟,先把叶子放在碟上,抹上一层海鲜酱,然后铺上热腾腾的白饭,再加入蚬肉馅料,还可以加入萝卜丝煮鲮鱼松,再把叶边围拢起来,双手抓着吃。

礼云子

所谓礼云子,其真身是“蟛蜞春”,即蟛蜞产的卵。蟛蜞是广东省顺德县溪涧里面的一种细小蟹类,是非常难得的食材。民间说法是蟛蜞习惯横行,偶尔直行时候,两只前螯合抱,一步一叩首,摇摇摆摆,非常趣怪,就像古人行礼作揖,所以叫礼云,它生下卵,就叫礼云子。它每年只在惊蛰过后、清明节之前当造,所以又称“春水礼云子”。生的礼云子呈黑褐色,经过反复过滤清洗后,用大火煮熟就会变成艳丽的嫣红色,灿若明霞,集齐水产的咸香、鲜香、甜滑、惹味于一体,有极幼细颗粒的咀嚼感,却不曾粗糙难咽。礼云子的保鲜期极短,以前一旦取出就要立即食用,不能隔夜。现在有冰箱可多放几天,但也不宜久,数日则色变、味变。

太史宴中,有许多关于礼云子的菜式,用到的都是最为普通常见的食物,但做法却非常讲究。据江太史后人江献珠忆述,太史第中,简单的礼云子捞面,一年一度的礼云子薄饼大食会,不仅是令她魂牵梦绕的美食,更是一幅天伦之乐的温馨画卷,她还花有大量的笔墨来叙述,作为江太史朋友的农人,知道他极喜爱此物,一埕埕地送去,就算是战乱避难到香港,依然把用盐腌制保鲜的礼云子,托水客山长水远送到江家。

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礼云子炒饭,江女士在《钟鸣鼎食之家》一书中写道:“一天,江家大厨煮了礼云子炒蛋,火候稍欠,江太史公就说:‘蛋太嫩,油太多,再炒一碟。’谁知大厨一紧张,矫枉过正,第二次端上来的礼云子过火了,太史公说:‘这回又炒得太老了,再来!’第三次才过了关。第一次、第二次煮坏了的礼云子,太史公让大厨用来炒饭给大家吃,饭被礼云子染红了,再撒上葱花,蛋黄葱绿混合着礼云子的红,斑斓一片。”这个炒饭,热食香,但如果稍微放冷,等米饭变得略硬时再吃,更能吃出礼云子的起沙口感与鲜味。”

太史豆腐

太史豆腐是为数不多流传下来的太史菜之一,它看起来是豆腐,吃起来却有鱼虾的鲜美。地道的太史豆腐做法十分特别,有人认为豆腐是炸过的,也有说是以嫩豆腐混合虾茸、鱼茸,搅拌至起胶,调味后上火蒸制而成。其实不然,江献珠女士明确说过,这些都不是她记忆中的太史豆腐。为了还原正宗的太史豆腐的做法,她在伦敦访查得有一位曾在江家服务的陈掌师傅,由他证实“太史豆腐”并非炸过而是用鸡汁慢火细熬的。

整板豆腐做出来,切去四边,再切方块后片去上下外皮,轻轻遍割小方格,深度只是豆腐的三分一,然后薄薄洒盐,令豆腐去掉多余水分。再加入上汤和火腿炖鸡汁,这样巧手制过的豆腐,翻转轻轻滑入精炖鸡汁内,小火细煮──鸡汤味淡而鲜,所以豆腐不能炸过,为求汤清,高汤也是用蒸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让没有炸过的豆腐破掉。看起来只是光滑一块豆腐,透着微黄,吃进口里才知道什么是鲜香嫩滑!

太史家宴,从侧面展现了传统粤菜的高度,选材的考究、高级的烹饪,每一个完美的细节的落实,最后组成了吃客极致的体验。

如今太史菜并没有流传下来的菜谱,而太史后人江欣灿在整理史料和实地考察后还原。这些菜可真是很复杂的,若照史料做,一天只能做一桌。

如今,很多人都在怀念正在走向消失的传统粤菜。传统的基础,其实是对食材的理解以及运用。粤菜的特点不是清淡,而是发挥出食物该有的味道。而发挥的前提,是充分理解每一种食材,它的季节、生长、原来的味道、适合的调味等等,是需要厨师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的。而学习品鉴,甚至需要花上三代人的时间。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