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媛
近日,有网友爆料,海南三亚吉阳区一男孩在店铺门口写作业时,被城管叫起后收走桌子。对此,吉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名工作人员称,店铺门口不能摆东西,超出店铺摆放物品会被扣押和处罚,王女士被扣押的桌子在其缴纳罚款后可取回。吉阳区宣传部工作人员称,该店主违反了“门前三包”政策,后续执法人员会跟店主沟通。
这一新闻让很多人唏嘘。尤其是店主说,她此前曾接到了“创文巩卫”通知,已经将一些摆放在外的物品放入店内。因为超市内东西很多,没有写作业的地方,她便在外摆个桌子,让孩子写作业。桌子在店铺滴水线内,她想应该符合规定。没想到城管一上来就直接把孩子赶走,理由都没给一个,麻利地把书桌收进执法车。九岁的小男孩吓得赶紧离开,但惊吓之余更多是困惑,问母亲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做,王女士无从解释,想向城管部门讨个说法。
王女士的诉求很简单,在她看来,桌子不是不能收,而是城管为什么要这样粗暴地对待一个小孩子。如果城管一开始解释清楚,为了创造文明城市,店面门前不能摆东西,要大家配合一下,孩子不会这么惊慌失措,王女士也不会这么气愤。而王女士的不满也是网友的不解:孩子在自家店门前写作业,到底影响了哪门子的市容,需要遭到城管的冷漠驱赶?文明城市难道连一个孩子写作业的小桌子都容不下吗?
在大众眼中,孩子在店门口写作,母亲在店内招呼生意,这样的画面很温馨,不仅不影响市容,反而为城市增加了生机。相反,城管的介入才大煞风景,官方口口声声说是整治市容,是为了创建文明城市,但执法手段却跟文明挨不上边。对一个孩子都如此僵硬、冰冷,可想而知平时对待店主们会是怎样的态度。有个网友说得好,文明不是表明的整洁,而是根植于对人的关怀。没有人性化的执法,恰恰是这座城市不文明的体现。
给三亚文明形象拖后腿的,不是店主,不是孩子写作业的桌子,而是执法人员的作为,以及当地对文明二字的理解。不只是三亚,似乎很多地方都简单地将文明解读为一种市容市貌“洁癖”,恨不得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干净无尘、整洁有序,沿街店铺门口空空荡荡、整齐划一,没有什么杂物扰人视线。于是乎,春节刚过去,有的城管忙着上街撕春联,有的忙着把共享单车藏起来,更有甚者,某些城管还会驱赶他们眼中有碍“市容”的人群,比如在路边吃饭的农民工。
创文的形式主义、小题大做、干扰市民的生活,屡屡引发公众的批评,但各地城管和相关部门似乎没有吸取多少教训,每年都能提供让公众吐槽的素材。相反,他们可能还比较委屈,认为自己只是依规办事,没有不当之处。面对舆论的争议,三亚相关部门就强调,该商户多次违反“门前三包”政策,他们此前已多番提醒,好像理亏的是商家,其实完全搞错了大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是不让城管治理店铺门前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的乱象,而是希望他们能灵活执法,尊重人之常情,不要机械地恪守所谓的标准,将孩子写作业的书桌和乱摆放的杂物混为一谈——只要人有一丁点的理性,区分这两者并不难吧。
展开全文
资料图
如果执法部门自发地改进比较困难,那能否改变一下创文的相关测评标准?中央文明办曾在谈到文明城市测评时指出,要引导推动各地把注意力更多投入到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上来,要求“更注重以群众满意度认同度为评价标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过度留痕”。既然这样,对于收孩子书桌这种明显不文明的执法,是不是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倒逼地方改善执法手段,不要为了创文搞得天怒人怨,与文明背道而驰?
城市是人的城市,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人的感受和权利,执法缺乏善意和温情,文明从何谈起呢?都2023年了,地方对文明城市的理解,也该变一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