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国内CAR-T产品崛起加速,百万元级抗癌药如何克服应用“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随着获批产品和布局企业日益增多,细胞治疗时代正加速到来。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1年中国CAR-T市场规模约为2亿元,到2024年将增长至53亿元,至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9亿元。在该领域,中国还有望在未来短时间内弯道超车,占据全球市场更多份额。

从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新药临床研究审批)角度看,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和中国细胞治疗研究数量为全球最多。2020年至2021年,美国该类产品IND的数量从479起增长到654起,中国该类产品IND的数量从264起增长到420起。

此外,在CAR-T疗法的开发上,美国作为先驱,拥有包括吉利德Gilead、Juno在内全球CAR-T第一梯队公司,而BlueBird、Celgene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自家CAR-T。同时,制药行业巨头如礼来、强生、默克等也纷纷通过投资介入CAR-T领域。与此同时,最近国内CAR-T企业布局者也不断传来新进展。

10月24日,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消息,复星凯特提交的奕凯达®新增二线适应症药品注册申请已获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而在国内首款CAR-T加速适应症拓展之际,新锐企业科济药业宣布,其CAR-T疗法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提交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此外,恒润达生科创板IPO申请已被上交所受理,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冲刺科创板IPO的CAR-T细胞治疗企业。如此,谁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CIC灼识咨询经理刘子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CAR-T产品致胜的关键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有突出优势;第二,在产品设计上有创新性突破。

由于CAR-T的生产工艺复杂,主要工艺流程包括质粒、病毒和细胞产品三个部分,其中病毒载体的制备是CAR-T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直接成本中占有较高比例。“目前已有非病毒载体或稳转技术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CAR-T产品的生产成本,此外,通用型CAR-T由于具有标准化生产特点,同样可以降低CAR-T的生产成本。未来如具有以上技术创新的CAR-T产品获批上市,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价格将有下降的可能性。”刘子涵说。

CAR-T“吸金”能力如何?

随着CAR-T产品不断获批上市,其市场表现倍受关注。目前国内企业中有传奇生物(国外获批)、药明巨诺和复星凯特三家CAR-T产品获批上市。

根据金斯瑞生物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子公司传奇生物与杨森公司合作上市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英文商品名:CARVYKTI)第三季度销售额约为5500万美元。今年第二季度CARVYKTI实现首季度销售额为2400万美元,三季度销售额较二季度翻倍,超出市场预期。

目前在国内,药明巨诺和复星凯特尚未披露三季度的销售额情况,不过,从两家公司的今年上半年财报情况来看,药明巨诺共实现营收6600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零)收入,其中药明巨诺称产生营收原因系CAR-T产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于去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经过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成人患者的复发或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上半年共开具了77张CAR-T治疗处方,完成64位患者的回输,该药单价为129万元。

至于奕凯达®的销售情况,根据复星医药方面披露,目前国内已有超过200位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了治疗。在今年4月和10月,奕凯达®新增二线适应症分别获美国FDA和欧盟EMA批准上市。复星凯特已经与全国25个省市的111家医院合作,建立阿基仑赛细胞治疗中心;先后推动奕凯达®纳入50多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60项商业保险目录。

展开全文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尽管国内CAR-T产品在加速布局,目前CAR-T的细胞治疗整体的渗透率比预期较高,但是整体渗透率依旧很低。相比之下,随着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CAR-T在国外市场的销售还在持续放量。例如,诺华CAR-T疗法Kymriah在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2.63亿美元;吉利德Yescarta和Tecartus两款上市产品累计收入6.42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Yescarta在2022年Q2增长66%,达到2.95亿美元,Tecartus则增长78%至7300万美元;CAR-T疗法方面,Abecma作为百时美施贵宝(BMS)首个获批上市的BCMA CAR-T疗法,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为1.56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的0.24亿美元,增幅550%,可见Abecma还在持续放量。

刘子涵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内目前获批的两款CAR-T产品来看销售不及海外,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定价上中国的两款CAR-T产品价格远低于海外上市的CAR-T产品,这将导致产品销售额明显低于海外上市的产品。中国的两款产品定价在120万元左右,而海外上市产品的定价在37万美元至48万美元之间;另一方面,和海外市场相比,中国CAR-T市场有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医生的认知、患者的认知以及患者的支付能力等。CAR-T治疗非各个适应症的一线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的应用需要医生的推荐和指导,CAR-T企业需要对医院医生进行培训提高产品的渗透率。

“高昂的产品价格及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即使有城市惠民保和商保的覆盖,对于难以负担的患者来说,使用CAR-T疗法依然需要面对较大的资金缺口。”刘子涵认为,从患者基数来看,恶性血液病为CAR-T产品的主要适应症,而恶性血液病的发病人群数量十分有限,远低于实体瘤的发病人数,若目标市场仅限于中国,那么目标群体的数量将进一步缩小。

如何提高市场渗透率?

中国一方面作为癌症高发大国,每年大约有400万左右的新增病例,临床治疗对CAR-T技术有较为迫切的需求,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CAR-T商业化价值被验证后的热度上升,越来越多国内企业涌入该赛道,除了与海外大型药企合资进行成熟产品的引进与本地化生产的企业,如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更多的是走自主研发路线的本土企业,如上海细胞集团、科济生物、亘喜生物等。

智慧芽《医药生物产业系列——CAR-T细胞免疫治疗市场和创新技术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在CAR-T细胞免疫疗法领域的专利申请目前约有2.1万件。其中,美国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中国则以明显领先于欧洲和日本的优势紧跟美国,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CAR-T市场竞争白热化。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和技术背后,CAR-T细胞疗法仍面临不少挑战——副作用控制、实体瘤疗效、“天价”治疗费用等仍是全行业时下待攻克的焦点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教授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CAR-T技术的应用使得国内骨髓瘤患者总体预后不断改善。如果患者能够规范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望成为纯粹的慢性病甚至最终实现治愈。不过,在面对这么多药物、这么多治疗手段和方法,患者乃至临床医生也会有所选择。医生在治疗患者的时候要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条件,比如说多发性骨髓瘤处在不同的阶段,是初治还是复发以后的治疗,患者的年龄是老年还是中年,患者的经济状况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这也是因为不少可以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手段都很贵,以已经上市的两款CAR-T产品为例,价格已经达到百万元一支,很少有患者的经济水平能满足。另外,还要考虑到肿瘤的特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异质性还是很强的,不是都一样的,有的进展很快有的进展很慢,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胡豫强调。

除了可及性的问题,有证券机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CAR-T疗法领域之所以无法成为红海市场还在于,作为细胞治疗产品,CAR-T疗法相对抗体药物和化学靶向药而言,研发壁垒较高。

“PD-1和PD-L1作为抗体药物,靶点的结构较为清晰。但是CAR-T在工艺上的壁垒较高,特别是在申报注册临床-注册临床-获批上市等各个环境都会面临壁垒,这也使得许多不少药企因为工艺不过关最终在审评环节终止,如此也浪费了不少精力和资源。”上述分析师说。

此外,刘子涵分析认为,聚焦适应症的差异化竞争也较为关键。目前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针对血液瘤相关的适应症研发的管线竞争较为激烈,如淋巴瘤、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且研究的靶点多数集中在CD19靶点和BCMA靶点之中。血液瘤领域的其他靶点及实体瘤相关领域的临床管线较少或处于早期阶段。未来CAR-T企业如能在靶点和适应症方面有拓展,亦或是拥有突破性核心技术,能够提升疗效、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等,将会在CAR-T细胞治疗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根据公开资料,在靶点和适应症拓展方面,10月9日,药明巨诺靶向CD19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在中国获批第二项适应症,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淋巴瘤(r/r FL)患者。科济药业在CLDN18.2的胃癌实体瘤中展现CAR-T疗法的初步疗效,目前处于临床I期;在技术突破方面,金斯瑞控股子公司传奇生物的核心产品Carvykti在CARTITUDE-2试验中展现全球最佳的四线及以上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数据,该产品在CAR结构上不同于其他已上市产品,改用了基于纳米抗体的CAR结构;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的CD19 CAR-T细胞注射液(BZ019)为中国首个获批IND的非病毒载体CAR-T产品,具有载量大、稳定性高、成产成本的优势。

换言之,CAR-T企业如能在海外成功商业化,其产品定价将能够对标海外产品价格,并且适应症人群也将由原来的中国患者拓展至全球的患者,相较于国内上市的产品,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