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
最近跟几个财富自由的朋友聊天,我的一些感悟:
1.永远永远永远要和很厉害的人当朋友。和他们一起做点事,一起做点和“钱”有关的事,如果高攀不上很厉害的人,请买他的股票,成为他的股东。
2.永远永远永远要相信专业的力量。你不可能把自己的每件事都做得非常专业,做任何事之前,问问专业的人,别傻傻地自己去试。就跟理财一样,理财很难学会,也很难试错,你只需要找到最厉害、最稳健的基金经理定投长期持有,长期相信。
3.永远永远永远要记得发财必须加杠杆。我认识的好几个发了财的人都是因为学会了用“钱”赚“钱”,想发财,不加杠杆,不会用钱赚钱,注定只能一直出卖劳动力。
4.请牢记:成功=赛道×效率,投资、工作都是如此。如果做投资,那就找到未来最厉害的赛道,投第一名,或者投整个赛道。
5.永远相信第一,永远相信马太效应,永远相信赢家通吃。
2020年11月4日
关于发财和变富的一些感悟:
1.不断买进资产,卖出负债。
除了一些大家都公认的比如一线城市的房产是资产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对不同的人而言是负债还是资产是不确定的。比如我一个朋友为了在一个新城市开拓新业务,自己用公司的名义买了一辆劳斯莱斯,没事就在小圈子里接送一些想认识和熟悉的人,车对他而言,既可以抵税,又可以充门面来拉近他和目标客户的关系。两年以后卖掉,不仅没赔,还通过拉近的人脉关系小赚一笔。
2.多用杠杆。
穷人和富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对杠杆的利用率。这个杠杆不只是钱和贷款。更多的是一些头衔,比如你考上了名校,有了名校的title,比如你去了BAT,比如你当了高管,比如你出了书,等等,都是用一个杠杆来撬动另一个杠杆。
3.赚钱是水到渠成,先有10万,才有100万,才有上千万。
赚钱这个事很有意思,就跟打游戏一样。第一笔钱必须到了一个值,比如靠工资攒20万,然后一半配置基金,到了40万,可以在二线城市加杠杆首付买房,到了100万,可以在一线城市买房买车,到了500万,可以抵押房产买2套配置基金信托。
2020年12月17日
不少人都知道赚钱分3个档次:
1.把一份时间卖出去一次:大部分人认知的工资,单次咨询的课酬。
2.把一份时间卖出去很多次:出书、制作课程视频、写作等。
3.买卖其他人的时间:当老板。
绝大部分人发不了财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只把自己的时间卖出去了一次。他们不止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把工作和副业分得清楚。
我的观点是:我把我的生活、工作中克服的难关以及沉淀的方法以单次付费咨询的方式卖出,然后把付费咨询中沉淀的案例和解决方案变成线下课程,之后把线下课程中积累的案例再变成文章的素材,随后把文章变成书籍和线上的知识付费课程,最后通过以上获得的名气和案例积累再反哺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我的底层逻辑就是:如果一件事不能被卖5次,那么这件事我不做,我会想尽办法去避免它的发生;我的每一份时间平均都被卖成了最少5次,我的1年相当于别人的5年;假如普通人需要1万小时才能成为专家,那我只需要2000小时。贫穷不需要计划,但获得财富需要计划。巴菲特从小极具投资理财意识,对金钱有强烈的欲望,小时候就发誓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他五六岁时在家门口摆地摊,售卖零食,挨家挨户兜售批发来的可口可乐,还动员邻居去捡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对高尔夫球进行清洁整理后又加价卖出。十几岁时,巴菲特靠送《华盛顿邮报》等报纸赚钱,后来又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他规划了五条送报路线,每天早上会送出将近500份报纸,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元。读高中时,巴菲特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创业,买了几台旧弹球机,放到威斯康星大道上的理发店里按小时收费,和理发店老板分成,每周都能挣几十美元,上大学时他又靠转卖公司赚得一大笔费用……因为对赚钱有足够大的欲望和热爱、每分每秒都在思考如何赚钱,且不断复盘、想方设法达成目标,巴菲特才成了今天的“华尔街股神”。现在,我想请你再做一件事:按照上面所说的“收入、支出、投资、抗风险”四个方面,重新写一篇自己的财富日记,与你刚开始写的日记做比对,检验自己到底收获了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