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
爷爷余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到万县城(今万州城),再去他熟悉的西山茶庄,捧上一杯茶,听上一段说书,听上一段相声,最过瘾的是听上一段金钱板。在金钱板的呼来耍去中,在艺人诙谐爆笑的说唱中,度过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金钱板,又称“三才板”“金签板”“金剑板”“打连三”。
金钱板的表演道具是三块小竹板,最初的表演中,每块小竹板打有三个孔,孔中穿上铜钱,表演时除有竹板敲打之声,还有铜钱碰撞之音。后来便于制作,人们取消了铜钱,形成今天简洁的三块小竹板。《易经》说“道有天道,地道,人道”,于是金钱板的三块竹板各代表一道,就是为了唱景致,唱风情,唱人物,唱故事,唱喜怒哀乐,唱天地人和。三块竹板既作伴奏乐器,又作表演道具。艺人右手拿着一块有节拍地打着左手拿的两块板的不同部位。响声给人一种清新,铿锵而又有和谐节奏的音乐感。击打一两分钟,艺人在金钱板的节拍下开始演唱。多用方言土语,以唱代说,要求严格,要句句押韵,并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转韵。每句唱词,多是七字句,十字句,亦可用长短句,以便演唱者在唱时能使节奏做到“三停顿”。在语言上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铿锵有力,通常用四川方言,歇后语,谚语和象声词来表达,但又要做到俗不伤雅。
金钱板的起源无法详考,有孟尝君弃武学文为讴歌解闷命童仆双剑敲打发展而来之说,有水浒中燕青花光路费临时用竹板边打边唱讨盘缠发展而来之说。比较得到公认的说法是,400年前“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始时流传之说。
金钱板在表演时,以说唱故事为主,因此唱词极富叙事特征。词中既有人物,又有情节,还有故事高潮,曲折生动,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传统书目有《三国》《水浒》《游江南》《武松》《岳飞传》《乾隆下江南》等长篇的“长条书”。还有取材于民间寓言、故事、笑话的二三十句的小段,叫作“诗头子”。传统书目中有最吸引听众的三段“买米书”,即《武松赶会》《武松闹庙》《武松打店》,还有《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俩相帮》《圈套》《双枪老太婆》《偷鸡》等。在表演上,艺人将打板、表演和唱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题材的理解和艺术加工,或高亢激昂、或婉转低徊的说唱方式,让故事形神兼备,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艺术感染。
金钱板在唱腔上充分汲取川剧高腔的部分曲牌和四川民歌、山歌、号子乃至昆曲、胡琴、灯戏、弹戏的优点,集众家之长于一身。
与评书、莲花落等说唱艺术一样,金钱板最初一般也在人多的乡场闹市路口划个圈子表演,拉扯场子招揽顾客。因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便逐渐发展到进入茶馆表演。加之道具简单,就是几块竹板,演员一人,十分灵活,非常适宜在茶馆中进行演出。所以,后来金钱板就主要在茶馆中进行演出了。
因技法特点的不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杂派”等几个不同流派。其中,“花派”主要突出板式击打技巧与眉眼身法,表演者常常将三块竹板呼来耍去,模仿击打出大自然的各类声音,富含万千变化;“清派”主要注重说唱的咬字吐词,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节奏稳健、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出现“啦”“哈”“呀”的虚字尾音;“杂派”则基本上兼“花派”“清派”之长,既注重板式打法又在说唱中注意节奏变化,灵活自如、唱中带说、说中带唱,长短句子交错而行,快慢自由。
随着国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滚滚热潮,万州的竹琴和金钱板声名远播,很多文人墨客到万州,除了享受万州“美食三绝”——杂酱面、格格、烤鱼,来上一段竹琴和金钱板是必须感受的视听大宴。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