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天,我们在南坎召开的会议刚刚结束,就有人来报告说,爱国文化人、“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先生来苏中根据地参观考察,现已到达三分区的靖江。粟裕同志、管文蔚同志和’我喜出望外,立即派人前往迎接。在此之前,我们已接到华中局‘发来的电报,嘱咐我们“确保安全,热情款待”,没想到韬奋先生_这么快就来到了苏中解放区。
邹韬奋先生是一位民主运动的坚强战士,在全国民众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抗战前,他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主编《生活周刊》,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他是著名记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写的文章泼辣、犀利,文采飞物,敏锐地反映了民众的呼声,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国内反动势力控制的学校里,生活书店出版的进步书刊是被禁止的,因为国民党政府害怕进步读物广为流传。但是,这些学校里的青年师生向往光明,要求进步,渴望了解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他们不顾风险,经常传阅《生活周刊》及各种进步书籍。我在东南局工作时,经常接待来自上海、武汉等地的抗日青年,发现他们大多随身带着韬奋先生的著作和他主编的刊物。由此可见,在抗日青年中,韬奋先生的影响之大。
来自海外的华侨青年也曾告诉我,在海外的华裔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中,韬奋先生主编的刊物也有很多读者。韬奋先生主编的《生活周刊》和后来创办的《大众生活》,多次被国民党政府查禁,但这些进步刊物的销量却不断上升,达15万至20万份,创造了当时中国期刊的最高发行纪录。韬奋先生是人民大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就在于他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为民众说话,唤醒民众,教育民众,而又认认真真向民众学习。
抗战爆发后,韬奋先生等“七君子”曾因爱国而获罪子蒋介石政府,但他刚从苏州监狱中获释,便又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8·13”战火中,韬奋先生为了进一步激励民众奋起抗日,毅然创办了《抵抗》三日刊,愤然抨击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政策,主张彻底开放民众运动和言论自由,实行真正的全面抗战,呼吁全国军民团结御侮,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上海沦陷不久,他将《抵抗》三日刊迁至武汉继续出版,改名为《抗战》三日刊。韬奋先生几乎每期都亲自撰写文章,鼓舞民众的抗战热情。
之后,这个颇有号召力的刊物,又改为《全民抗战》周刊。
“皖南事变”后,韬奋先生目睹蒋介石政府的倒行逆施,愤然辞去国民党参政员之职,秘密离开重庆,潜赴香港,继续挥笔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促进爱国民主事业。这次他来苏气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打算先到新四军军部,再前往延安,沿途顺硬进行参观考察。
展开全文
韬奋先生刚到区党委驻地,我立即出门迎接。韬奋先生身.穿古铜色呢袍,清秀的脸上架着一副黑边框眼镜,瘦弱的中等身材,约莫五十来岁。当时,韬奋先生身体欠佳,却还抱病听取我们关于苏中根据地建设的情况介绍。他手里总拿着小本子,一边听,一边记,而且问得很详细,不清楚的地方,往往询问再三。
在短暂的逗留期间,粟裕同志、管文蔚同志和我一起,跟韬奋先生交谈过好几次。他对苏中根据地的建设赞扬不已,还向,我们提出,想看一看根据地的民兵、妇抗会、儿童团、学校,深入了解基层的民主政治实施情况。于是,我陪他去三仓河东部垦区,进行实地采访体察。一路上,韬奋先生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沦陷区、国统区各阶层人民抗日救亡的情况,以及他前几年赴欧洲、美国、苏联考察的观感。韬奋先生很健谈,而且谈得很一生动。我见他身体很虚弱,旅途又很辛苦,特地关照许墩乡乡长崔宗宽买两片猪肝,给韬奋先生增加点营养。那时猪肝可算是‘最珍贵的补品了。
恰巧,东台县许墩乡正进行民主乡选工作,我和管文蔚同志便陪韬奋先生前往,并在墩塘庄召开有千余群众参加的盛大欢迎会。会场布置得十分隆重,到会群众格外兴奋,韬奋先生颇受感动。我记得,那时他耳朵里常流脓血,开会前还感到疼痛难忍。但他坚持出席会议,同到会的干部、战士、农民群众见面,而且强忍疼痛,作了精彩的演讲,并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他畅谈大后方民众致力于抗战救亡和民主运动的事迹,抨击国民党政府制造“皖南事变”的罪恶行径,激情似火,妙语如珠,引起了阵裤热烈的掌声。最后,他热情勉励苏中军民建设好根据地,并带头振臂高呼“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l”
会议结束,韬奋先生累得几乎瘫倒,但情绪却很好。稍稍休息了几天,他又到许墩乡参加了几次干部,群众、中小地主座谈会。他无比感慨地说:农民群众能投票选举乡长,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做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还说,自己过去从事的民主运动,与此相比只是隔靴搔痒,如今在抗日根据地才亲眼见到真正的民主政治。韬奋先生这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开三仓河以后,韬奋先生由刘季平同志陪同,继续参观考察。事后,刘季平同志告诉我,韬奋先生对苏中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教育事业、民主政治赞叹不已,还郑重地提出,他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听了很高兴,立即电告华中局,转达韬奋先生的心愿。
我感到无比遗憾的是,那次同韬奋先生见面竟成永诀。他离开苏中、抵达盐阜不久,终因耳病日趋严重,不能不秘密返回上海治疗。1944年7月,这位不屈的民主战士,伟大的文化先驱,不幸病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崇高信念,呼吁全国人民“坚持抗战,早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并再次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身后能被追认为共产党员。韬奋先生的不幸病逝,对于坚持抗战的报据地军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除沉痛的怀念外,更受到鞭策和激励。可以告慰先生英灵的是,他的崇高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党中央及时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对他们的一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关于韬奋先生身后获得殊荣的消息,我是在1944年10月才获悉的。我和韬奋先生相聚虽短暂,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主张实现民主政治的远见单识,对我们根据地豹政权建设颇有启迪意义。此后两年,苏中党政军民积极加强基层政权的改造,基本废除了旧保甲制度,不断削弱农村的封建势力,推毁了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统治基础。这样,根据地军民运用自己的民主政权的力量,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这也预示着,建立人民群众广泛参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已经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