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热心读者的呼吁,我们近期出版了《帛书老子校注》的精装本。《帛书老子校注》平装本首版于1996年,2020年重排再版,二十多年来行销不衰,已经成为我们研读《老子》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为什么读《老子》一定要参考出土文献?让我们看看郭永秉教授《〈老子〉通识》一书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帛书老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高明 撰
20世纪70年代出土了汉初的《老子》写本(帛书本),引起了《老子》校注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吉林大学张松如先生较早完成了用帛书本校释《老子》的著作;1970年已经梓行《老子注译及评介》初版的陈鼓应先生也很快利用帛书本对全书的注释部分做了大量修订,认为“帛书本虽然不是最好的本子,但在我将它与王弼等古本对校时,有不少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以订正通行本”。郭店简本、北大本发表后,很多学者对其文本价值也有相当充分的讨论,平心而论,出土的本子虽然间有错舛,但价值确实是相当明显的。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今注今译》
出土本在字句方面的优势是很多的,并且往往能让我们看出文本逐步变异的过程。例如北大本57章:
视而弗见,命之曰夷;听而弗闻,命之曰希;搏而弗得,命之曰微。
王弼本作:“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除了虚词、代词的不同之外,区别不大,河上公、傅奕本等“搏”作“摶(抟)”,显然是形近之讹混。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夷”有“无色”的意思,从不见于其他古汉语语料的证据,河上注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几句在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略同)中作:“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㨉(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赵锡元先生在帛书本发表以后即撰文《读〈老子〉札记》,指出:
看它不见不是因为不存在,而是因为“微”,即过于细小。通行本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夷”训为“平”。“平”也看得见,况且“平”(夷)也不是“视”的标准。……“捪”,《说文》云:“抚也”、“摹(摸)也”。“夷”,古籍多训为“平”。摸它不着是因为平。抚摸的感觉只能得到大小、软硬、厚薄和不同形状等概念,过于“平”的东西从触觉本身是无法分别的。……王弼当年看到的本子由于文字的传抄错误,不得确解……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新编诸子集成),楼宇烈校释
裘锡圭先生在《〈老子〉第一章解释》一文指出,这三句“很清楚那都是讲‘道’的:没有声音、没有颜色、没有形象,看不见、听不见,而且摸不着,它没有形体”。因此把河上注“夷”解释为“无色”,显然是在错误本子的基础上,没有合理解决办法而强作解人。这种可能至少从西汉中期就已经出现的错误,掩盖了《老子》措辞的精妙准确。今天如果不用两种马王堆帛书本来校正,就太可惜了。据朱谦之先生《老子校释》研究,与帛书本“㨉(捪)”相当之字,从《易纬乾凿度》《淮南子·原道》《列子·天瑞》所引之语看,可能存在作“循(揗)”的本子,严遵《老子指归》所据本也作“循(揗)”,“揗”也有抚摸平顺之义,文义自可通,但考虑“揗”“捪”字形极近,又是叠韵字,这两类本子之间不排除存在关联。这也是出土的本子把传世各本得以串联起来思考的重要线索。
展开全文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实物片段
在北大本《老子》发表后,刘笑敢先生撰有《简帛本〈老子〉的思想与学术价值——以北大汉简为契机的新考察》一文,综论简帛本《老子》价值,其中总结了从战国写本、汉代抄本直至传世本的文本演化特点和规律,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删减虚词、增加四字句(主要指删减文字)、加虚词凑成四字句、排比句式的强化、重复句子增加。刘先生把这种规律以“语言趋同”加以概括。语言句式的整齐(排偶对仗)、重要词句的人为重复,出于学者、编者、抄手不约而同地对老子思想风格的共同认识“改善文本的愿望”,但事实往往是越有逻辑、越合理的文本,离开《老子》本貌越远。出土的早期本子,正因它的本真、雕饰少,而显得更为可贵。
在《老子》演变的过程中,发生比较大的牵涉《老子》思想及早期儒道关系的文本问题,莫过于19章的“绝仁弃义”和“绝圣”二事。裘锡圭先生在《关于〈老子〉的“绝仁弃义”和“绝圣”》一文中,通过郭店简文字释读、文本韵脚和老子思想的内证,证明老子本身对“仁义”并不彻底否定,“圣”则更非弃绝的对象,郭店简甲组1号简作“绝智(知)弃鞭(辨),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是符合《老子》本来面貌的。但今本“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文字内容或相关思想,至少在《庄子·外篇》的多篇中已经有了,从汉代简帛本看,这类本子在东周晚期至汉初迅速、全面覆盖了郭店简一类文本。裘先生推测,这是著《胠箧》那一派道家的篡改在战国晚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下得到广泛认可的结果;刘笑敢先生则认为,从18、38章都可以看出老子对仁义有某种程度的限定与批评,19章的修改可以看成这两章对批评儒家倾向的“过度强化”,并非“任意歪曲”。刘先生是以一种文本内部整齐加工与改善、强化的视角来观察《老子》思想变异的成因,而不是归因于某一家、某一派独立施加的影响,这似乎更容易让我们明白,这类文本何以能在历史上轻易地占据主流的内在逻辑。
《〈老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郭永秉 著
因此,出土本的《老子》为我们勾勒了《老子》早期流变的大致线条,与其说它们提供了今天阅读《老子》更可靠的文本,毋宁说更要紧的意义是让我们得以考虑今传本《老子》是怎样逐步成立的。就这一点而言,亦不可忽略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献。
(节选自郭永秉著《〈老子〉通识 》)
《帛书老子校注》何以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书?
研究《老子》的必读书——《帛书老子校注》重排修订本上市
研究帛书《老子》的经典之作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帛书老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
高明 撰
繁体竖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899-1
98.00元
编辑推荐
《帛书老子校注》是“新编诸子集成”的重要品种,最早出版于1996年,2020年重排再版,二十多年来行销不衰,截止到目前,两版印次累计24次。特别是2020年3月重排再版之后的这两年多,累计重印近11万册。
《帛书老子校注》是一部“正本清源”的优秀作品。本书作者高明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学识广博,在本书的校注中展现了强大的专业素养,多发精辟之见,有时寥寥数语便让学术争端涣然冰释。本书体例设计之科学,比对校勘之精细,都超越了此前同类著作。
《帛书老子校注》一直是以平装本形式销售。我们这次把平装本放大版心印刷,做成精装一册,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精装本系列,字号更大,减轻用眼负担,品相精美,提高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本书以王弼《老子注》本为主校本,以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33种版本为参校本,根据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篇次,参考今本章次,依次按照帛书甲、帛书乙、王本的顺序分句分段抄录,详细对比和校勘,并对异文进行辩证,对经义进行解释,实现了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恢复经文真旨的目的,是一部研究帛书《老子》的扛鼎之作。
作者简介
高明(1926—2018),字诚之,天津人。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
目 录
<<<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内页欣赏
【钤中华书局印】帛书老子校注(精)--新编诸子集成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