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文章目录:

  1. 请问《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怎么样?与史实有偏离吗?我要买的话应该买哪 ...
  2.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一、请问《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怎么样?与史实有偏离吗?我要买的话应该买哪 ...

里面的故事很不错,是历史小说,里面有神话的成分,但是不很多。可读性很强。

  《东周列国志》为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 “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这部书不同于三国演义或者其他历史演义,他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贴近史实,无论是真人真事还是神话故事,只要史书上有记载的,它基本都照搬,这一点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来说也许略显不足,但对于全面深入了解东周历史却是十分可贵的。本人在高中时候就已通读了这部书,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大有裨益,当时读的是“岳麓书社”的版本,这个版本定价适中,最重要的是它里面包括清代蔡元放为此书所作的序、读法、地图、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内容丰富,可谓物美价廉!我曾在书店看到过“金盾出版社”的版本,这个版本没有涵盖以上内容,但有比较详细的现代注解,而且定价较高。本人至今还没见过集以上两者之优点的版本。个人推荐“岳麓书社”版。最后强调,这是一本特别值得一看的历史小说!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帮到阁下。

二、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能与《三国演义》相比吗?

东周列国志,也可以叫做春秋战国志,侧重于史实,着重渲染人性的弱点,讲的是五百年的历史风云。至于说三国演义呢,有一半情节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另一半则是摘抄自陈寿老儿褒曹贬刘,乃至歪曲历史而写成的三国志,况且三国演义着重渲染武将的能力,把本来没有什么真实才能的人,吹的神乎其神,讲的是50多年的军阀内讧。所以,这两本著作,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前者讲春秋战国500多年的人性历史,后者讲汉末三国50几年的陈寿野史,野史再怎么精彩,也是编的,历史在怎么晦涩,也是真的。所以东周列国志是真实的历史,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造假的小说,你说哪个好?

《东周列国志》,名字已经很明显了,是对于东周时期各个国家的记录,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虽然和《三国志》一样都带“志”,但它并不是史书,而是一部演义小说,也就是说其中有不少虚构的成分。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容易想到另外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三国演义》,同样都是讲乱世时期的故事,这两本书有没有什么可对比性呢?又该如何去评价《东周列国志》?

首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了从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蔡元放编著而成,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个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来去概括,混乱的春秋时期,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期间,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宁俞、赵盾等人士,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呢?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造成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当时的时期和人心的不齐有关。

其次,既然这本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近五百年的历史故事,书中还大量的讲述了“齐恒称霸”、“城濮之战”、“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伍参献策”、“荆轲刺秦王”、“冯媛客孟尝”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故事,依然传唱不绝。

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典不衰的历史典故,我才花费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去看这本书,期间也曾因学识尚浅几经想放下,也对其中的语句有迟疑不解,让我犹豫不决。

但我总觉得,像能够流传至今的历史演义小说,现存的已不多见,何况里面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值得一读,与之相比起来,耗费这些时日,自我感觉还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世人皆知《四大名著》的影响力,但世人很少注意《东周列国志》。

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之人,去询问一个大学生或高层次的人群,他们也未必能够知晓一二。

这就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体制的古板性。这种不灵活、不贴近生活、不与经典相结合,还有社会生活的膨胀,从而造成很多年轻的一代把我们中国最璀璨宝贵的精华流失殆尽,久而久之不得不是一种悲哀的现象。

《东周列国志》最主要是史实,不涉及作者的偏向,所以个中的人物是非对错的评论性不大。对管仲等人的描写也很深入,不过你看了都会觉得管仲的讨论性不会像诸葛亮那么大。还有,三国的刘备和曹操死都那么多评论,但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得那么凄惨都没有多少的评论。

但诸葛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汉朝时期应该很重视东周列国的故事,所以诸葛才把自己比作管仲。对于那时,也许他们评论东周列国就等于现在我们评论三国。

不过三国演义的讨论性确实很强,比三国志的讨论性更强。但东周列国志始终还是偏向于史实,也没有像三国那样把人物太过神化,给人印象不深,也许是这样原因,导致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东周列国志吧。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2条关于东周列国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东周列国志的内容请站内查找。